杨才声问有没有战车,张治中说德械师都没有这玩意,有一个战车团正在赶来。杨才声说文白兄啊,如果没有足够的直瞄火炮那就最好要有战车来协助攻坚。现在我们的部队非常缺乏步兵跟战车的配合战术演练,就是战车团能过来,我觉得最好先多少练一练这种协同。哪怕抽出半天的功夫练一练,那也不一样。咱们的官兵都以为战车无坚不摧,其实战车没有步兵掩护是很脆弱的。
杨才声说文白兄应该看到委座电报上所强调的,咱们要先把敌人这三个核心据点一定拿下来。别看日军从本土增援来得很快,但没有这些桥头堡的接应,他们要在我们的海岸、江岸登陆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所以我的想法就是,这第一击一定要狠。我觉得咱们应该把敌人的工事估计得坚固一点,把各种攻坚火力都组织得完备一点,力求一击即垮。现在您组织的小部队渗透、穿插的打法确实能有效的减轻伤亡,但这第一击的力度如果不足,我很怕砸不开核桃,反給他们有了固守待援的机会。
看到张治中流露出不悦的面色,杨才声也只好住了嘴。自己的身份尴尬,既不是张治中的参谋长,也不是张治中的部下。说的多了,就会被人认为有督战之嫌。实际上委座交代的所谓战役指挥协调,这只是一个好听的说法,说的不好听就是督战的意思。国军的习惯,没有谁对这种角色有好感。当然,这一点世界上任何军队都一样。在南京接受任务的时候,杨才声就反复告诫自己,说话一定要注意。毕竟战役要靠指挥官来打,不可能靠督战官来打。
实际上杨才声现在最担心的是对日军的几处阵地,有没有仔细侦查的问题。别看张治中的部队已经是第二次在这个战场打仗了,但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五年了,以日本人的性格不可能五年来没有改建、扩建。这些我军以为自己很熟悉的工事,目前成了什么样子,真的非常难说了。
可是部队今天才到,不可能有侦查的时间。麻烦的是,现在部队已经大举开进上海,日本人不可能不清楚,实际上侦查的好机会已经失去了。听到杨才声担心日军阵地部队不熟悉,张治中真的有些火大了。你真以为我张治中这么拿大、这么粗心?先别说这些部队五年前打的就是这块阵地,我在月初还组织两个师连以上的军官,便服(按照停战协定正规军不能进市内)潜入将要进攻的街道,对日军的各个防地都进行了侦查。还要求他们都画在五千分之一的地图上,复制出来人手一份。
张治中是昨天半夜从苏州过来的,因为预先控制了苏沪一带的火车和汽车,部队行动非常快。今天一大早出现在上海,市民们惊喜无比,已经五年未见的国军正规部队,好像突然从地底下冒出来的。一群一群的学生和工人,还有很多商人,抬着一大堆一大堆的慰问品,围住了自己的子弟兵,人人脸上笑逐颜开。
下午,委座有电报来。张治中看了交给杨才声,是今天在南京召开的最后一次国防会议的通知。从这次会议以后,国防会议就要改制为国防最高会议。这次会议决定,军委会今后就是中国抗战的最高统帅部,江结時就任陆海空三军大元帅。这实际上意思就是说,军委会就是中国的战时大本营。
1893年日本颁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规定大本营是日本陆海军战时最高统帅部。从此,在日本进入战时体制時,都要成立相应的大本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都是如此。日本天皇就是大本营的司令官,然后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长就是天皇的幕僚长。
现在由于日本把中日战争视为事变,就是冲突而不是战争,所以日本大本营尚未成立(几个月后还是设立了)。民国时期的军事学日本很多,也包括这个大本营体制。中国这一次比日本更早成立了战时大本营,说明中国要全面抗战而不是仅仅视为只是一次冲突。
电报主要通知的是这次会议通过的《国军作战指导计划》。这个指导计划就是两句话:一是“抗战到底、全面抗战”;二是“采取持久消耗战略”。
对具体的战略部署分为三大块:一部分兵力集中于华北,采用逐次抵抗战法;大部分兵力集中在淞沪一带,确保上海、掩护南京;少量兵力防守华南主要港口。从现在的军力以及部队调动来看,大体上中国军队将这样部署:百分之六十甚至更多集中在上海;百分之三十左右集中在华北;剩下一点点守住华南各港口比如广州、厦门等地。
另外通知还说将要划分战区,让过两天等通知。
对于这个指导计划,杨才声觉得战略思想不但不清楚,而且是自相矛盾。首先,什么是全面抗战?为这个问题共产党跟国民党多有争论。国民党说的全面抗战就是江结時说的抗战人人有责的意思(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这一点两党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共产党据此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战法,而国民党只停留在口号阶段。具体怎么做到这个人人有责,两党分歧很大,共产党现在一个劲的说国民党没有好好发动群众,这样就不是全面抗战。
说实在的,就连杨才声自己也不知道这个全面抗战如何做到。因为国民党从建立开始,对于如何发动群众就不在行。之所以中山先生要联共,很重要一点就是看中了共产党精通这一套的方法。这当然还不光是个方法问题,关键是国民党缺乏愿意到基层去做这些事情的人。就连洛阳这样的大城市国民党员都呆不惯,你还能指望他们走村串巷、深入民间?所以这两年共产党一直指责国民党是片面抗战,国民党有委屈但苦无对策。
国民党能做到的,就是如同江结時的庐山谈话那样,发布一点文告。全面抗战一开始,江结時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庐山谈话。同样的,淞沪战役一开始,张治中就发表了告民众书。这些就是国民党的抗战宣传手段。可是中国有好几亿文盲,你这样宣传能起多大作用?关键是从江结時开始,从心里就觉得老百姓能干什么大事,怎么也比不上部队管用,所以人人都没有发动群众的积极性。
杨才声因为以前当过共产党,他就不像很多国民党员那样对共产党说的这一套那么懵懂。其实共产党的主张也有他们的合理性,因为中国的工业实力太弱,所以跟日本单纯拼军事中国是没希望的。但中国也有自身的长处,就是中国有超过日本六倍的人力资源。不要小看这个资源,也别光看到中国的穷,任何战争说穿了拼的最厉害的,恰恰是人。共产党就认为,只要能把人凝聚起来,只要人的积极性爆发出来了,可以说很多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当然这是一种很残酷的思想,意味着人民的重大牺牲(实际上即使没有宣传动员,中国人民照样付出了巨大牺牲。而且是白白牺牲,没有一点点损伤日军的交换比)。但和做人家的亡国奴相比,只能说这是中国的唯一出路。最起码比起江结時总想依靠英美救助更为靠谱,不管怎么说人还得靠自己,自力更生。杨才声很赞同茅则冬的这一思路,因为作为驻美国的武官,杨才声深知英美是靠不住的,最起码目前是这样。
“抗战到底”这个方针很好理解,就是打到底,绝不投降,也不轻易与敌媾和。但既然已经决定采取持久消耗战略,现在总的兵力部署却是决战的架势。而且最糟糕的是把大部分部队摆在上海这个最不利我们的狭小战场上来和敌人决战,这算什么持久消耗?这只能是加快我们的消耗速度。
实际上昨天刘斐说的计划就和这个总的战略部署严格说起来不能算是一回事。刘斐的计划只是以一部兵力消除我军侧背的威胁,现在很明显委座是要在上海大打出手,这完全就是大决战的计划。杨才声真的看不懂,这样做怎么才能持久消耗敌人?这根本就是在快速消耗自己!总的战略方针和战略部署两者之间互相矛盾,这是最糟糕的军事路线,比没有战略还要糟糕。
现在很多分析抗战的评论家都没有仔细研究史料(也没有人有这个耐心),很多人坚持认为江结時打淞沪战役的出发点只是要消灭敌人在我们侧背的这个威胁,并不是有大决战的计划,只是后来阴差阳错才越打越大。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因为国防会议是当时中国指导战争的最高机关,国防会议8月12日的决议就是如此,说明江结時已经下决心要在上海进行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