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杨星辰正在上海十六铺码头,他刚刚下了从天津过来的班轮,站在这里打量这大上海。上海以前杨星辰来过多次,但这次不一样,他将以新四军未来副军长的身份,前往南京参加两党谈判。
从陕北到南京,最正常的途径自然是先到汉中。再顺汉江到武汉,从武汉顺流而下就到南京了。但民国时期的交通可不是现在,如果这么走时间就会拖得很长。还是从西安坐火车到天津,从天津坐海轮南下上海,再乘火车到南京,那就快得多了。
因为杨星辰行前给父亲打了电报,杨才声要求他在途经上海的时候,帮他去虹口取点东西。所以,杨星辰就在这里等着接船的人来接他。
约定来接他的人就是他的同父异母弟弟杨护嘉跟杨寅嘉。这两个双胞胎弟弟虽然小时候一块儿玩过,但也有好几年没见过面了。
杨护嘉和杨寅嘉就是日本女人笠原纯子生的,1916年在日本东京出生。那时候杨才声正在日本陆士上学,他跟精通国学的父亲不同,特别不善于给孩子起名字。
说到杨家的名字,就不得不说说杨家家谱规定的字辈。杨家到了杨宋清这几代,家谱中的字辈是这样的,叫做:“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意思就是杨宋清这一辈,泛一个“宋”字;杨才声这一辈,泛一个“才”字;而到了杨星辰这一辈,就泛一个“嘉”字。
但是遇到了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嘉”字按照字辈规矩应该是在中间,但偏偏杨星辰就不行了。
为什么呢?杨星辰出生的时候颇有异象。一个小婴孩却没有皱皱巴巴的应有之相,生得面如冠玉、温润异常。杨宋清爱不释手,就决定这孩子一定要带一个“玉”字。
但偏偏不能如愿。因为村里有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叫翁家育,虽然字不同但叫起来是一样的,颇为不美。杨宋清本来就是一个革命者,视封建规矩如粪土。干脆大笔一挥,“嘉”字就放在了最后,成了杨玉嘉。这一下,因为杨星辰,其他孩子自然都只能把“嘉”字放在最后。
到了老二老三,杨宋清发挥自己喜欢岁寒三友的精神,老二就叫杨松嘉,老三就叫杨柏嘉。
但老四老五在日本出生,只能由父亲杨才声而不是爷爷杨宋清来起名字。可杨才声极不擅长这个,正逢蔡锷护国军反袁,就给老四起名叫杨护嘉。又因为蔡锷字艮寅,干脆就给老五起名叫杨寅嘉。杨宋清觉得不好听,但已经叫了好几年了,再加上蔡锷将军已逝,杨才声坚持这有纪念意义,也就没有再改。
笠原纯子嫁给杨才声的时候,按规矩是要经过日本皇族会议讨论通过的。但杨才声第一个条件就不行,因为日本皇族下嫁女子到民间,第一个条件就是对方必须是纯正的日本人(意思就是你玩换国籍的权宜之计是没用的)。
但笠原宫树仁坚持要这么做,即使皇族会议反对也不行。为什么呢?很简单,纯子已经怀孕了。本来日本人对于未婚先孕不像我们中国人反应这么大,但那也要看是谁。皇族中女子发生这样的事情,绝对会引起轩然大波。
关键还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作为天皇的叔父,笠原宫亲王跟天皇的矛盾还比较大。这就要说起在日军中,历来就有两大派争执不休,一派叫皇道派,一派叫统制派。
这个什么皇道派统制派,现在很多研究二战的人都很迷茫,搞不清楚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两个原因:一是他们两派的基本诉求是一致的,都是希望推翻日本在大正时期形成的政治局面。而代之以军人政府,亦即主张走彻底的军国主义路线。第二个原因就是这个什么皇道派的名字,把很多人给误导了。误导什么?所谓皇道就是天皇之道,天皇应该凌驾于军部、内阁之上,实行天皇的一元化领导。通俗的说就是像清朝皇帝那样,天皇做大权在握的皇上,军部也好,军人内阁也好,做天皇的军机处。
所以大家就有点迷糊。既然诉求是一样的,这算什么两大派?还有,既然这么支持天皇独揽朝政,怎么天皇反而支持统制派,这不是昏头了吗?您听我给您详细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大正年间日本形成的政治格局是怎么样的。抛开日本那一套复杂怪异的传统不说,所谓大正年间的文官政府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资产阶级政府那一套:文官执政、议会民主,说穿了就是走英美那条道路。打个通俗的比方,为什么英美主张国防部长一定得是文职官员担任,就是担心国家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
但是军国主义分子不喜欢这样。他们希望由军人进入内阁,再由军人内阁执行一套军国主义的路线。之所以刚才说大家有些迷糊,就是不管是皇道派,还是统制派,统统都是军国主义分子,都主张由军人把持内阁,最好军部能够凌驾于内阁之上。
那这两派不是一样的吗?那还斗个什么劲?其实恰恰相反。越是这种看起来大目标一致的两派,斗起来才叫一个你死我活。大家可以想一想,都主张革命救国、主张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党、共产党,是不是就是这样?
日本的这两派秉承着日本人特有的残忍,那才真叫斗得血淋淋的。我举一个例子:比如皇道派的干将相泽三郎中佐,就佩着军刀直接闯进统制派龙头大哥、被誉为日本军中第一大脑的陆军省军务局局长永田铁山的办公室,当场把永田铁山给活活砍死了。
在办公室中活活砍死领导,大家有没有感觉有点毛骨悚然呢?
那么为什么大方向一致的两派斗得这么厉害呢?这里边的情形当然很复杂,如果简单的比方的话,皇道派就好像清末的革命党,而统制派就好像改良派。
这些皇道派的革命党大多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可以说现在混得好的多数也就是个佐级军官。所以他们对于日本的社会现实有强烈不满,毕竟他们不光被那些贵族军官、或者大地主、大资本家的子弟军官欺压。而且日本当时的社会虽然号称发展起来了,但实际上受益的净是那些贵族、资本家和地主,普通农民一点也没有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他们的兄弟姐妹不但要劳作至死,还有不少姐妹得去南洋一带用肉体来为国家赚取外汇。
所以这些皇道派有一个特点就是反对英美资本主义,反对搞什么议会民主,更反对文官内阁。他们之所以叫皇道派,就是主张所谓天皇之道,就是前面说的天皇独揽朝政。
那为什么天皇反而不喜欢他们呢?很简单。他们鼓吹天皇凌驾于军部、内阁之上,但这个天皇可不一定就是裕仁。说穿了皇道派把天皇抬得高高的不是喜欢天皇,而是对日本整个社会和上层统治阶级不满,所以就抬出天皇这个牌位做无敌挡箭牌,希图以此来彻底改造日本。这些皇道派比较喜欢的天皇,候选人当中就有笠原宫,而且排名相当靠前。
为什么呢?因为笠原宫有一个理念和他们相当合拍,就是主张北上。北上干什么,就是以满洲国为依托,北进打苏联,同德国一块儿东西对进、灭掉苏联。
皇道派对于支那战事,也不是说完全就是主张对中国友好。而是主张好好建设满洲国,以满洲国为北进的基地,所以反对进关继续打中国的其他地方。也就是说,多多少少的算是对中国有那么一点点善意。如果中国领导人换成汪精未,那还有一点合作的余地。
皇道派受到两次很大的打击。一次就是日军在满洲国对苏联搞了一次试探性进攻,结果苏联反应不是一般的大。朱可夫一通航空兵和装甲兵的猛揍,差点没把官东军打岔了气。从此北进的口号大家就很少提了,因为这个苏联太猛了!还有一次就是我们常说的二二六兵变,在这次兵变平息之后,天皇支持统制派对皇道派进行了残酷的清洗。当时的陆军大臣寺内寿一杀、关了一大批皇道派的干将。
但皇道派和共产党一样是杀不完的。关键就是日军的中下级军官净是皇道派,皇道派额头上又没写字,也不是一个党还有党员登记表。只要没被同伙供出来,他自己不说,你就没办法指认他是皇道派。
可以这么说,现在皇道派是只能敢怒而不敢言,把自己对日本社会的愤怒深深埋藏起来。他们是典型的胳膊拧不过大腿,那些绝大部分高级军官都是统制派,在他们的威压下,皇道派也只能“各安其位”了。
但笠原宫并没有被天皇杀掉或者关起来。估计寺内大将很想这么干,但天皇绝对不能同意。他如果敢把这个意思在天皇面前说出来,他一定会死得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