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重建法,也就是障碍设计,是在主线里丰富剧情细节,增加故事的曲折性。
但这些障碍最终都会被消除,破坏最终都会被修复,目标最终都会达成。
支线剧情跟主线上的障碍设计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它会改变原本主线上设置的剧情目标,这个影响是不会/不打算被修复的
支线剧情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改变主线的走向,或者加速、减缓主线剧情的推动节奏。
当你想要设计一条支线,首先,你要有一个故事主线,要理清当前故事在主线的发展。
第一步:梳理小说主线,明确了当前剧情,挖掘最后一个场景事件的剧情线索,预设当前剧情最顺理成章的结局、后果。
然后,你选择一段主线故事,挑选一个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结局的部分,直接修改这个结局;
第二步:直接对初始剧情目标,即原设的当前剧情的结局后果做出发散性的思考,直接修改为多种完全不同的后果情况。
最后,反推方法/途径。
第三步:根据修改后的后果来逆推合理的过程。即:设计支线剧情来实现这些新的后果。
支线是否能够顺利从主线中拆出来,会不会夹缠不清,造成叙述被打乱节奏,
主线被粗暴地打断让读者无所适从,又或者主线被支线直接吞噬掉。。。
避免出现这些问题,
要注意的就是那些打分标准里强调的点
1、支线事件在时间线上,应该跟主线事件的时间线并行。
2、地点不能完全重叠。
时间地点完全重合,就不是支线了,就是直接在修改主线剧情了。
3、支线剧情的中心角色,也是可以由整个小说的主角去引导的,
比如背景化,让其他角色在主角做支线的同时完成主线剧情。
全书的大主角也一样可以引导支线,只不过“此刻主角不在主线剧情上推动故事”,
主线上的进展是其他人推动的而已,
我们可以着墨不多或者是没有具体去写,这就是“主线剧情背景化”。
所以对于很多执着于“镜头一定要牢牢跟随主角”的作者朋友来说,一样是可以设计支线的,
设计剧情支线是为了丰富你故事结构,也是最简便的调整小说节奏、为作品*增加铺垫的一种办法。
*宣泄之前需要大量的铺垫,
这些起铺垫作用的剧情如果都在单一递进的主线上层层累高,剧情会显得陡峭而且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