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蓝跟几个孩子回到正源县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
中午在路上吃的酱肉和饼子,晚上她就擀了点面,做了几碗鸡丝凉面。
“这酱肉和烧鸡得赶紧吃完,如今天热放不住。”木蓝说。
木蓝又让巧心送了些酱肉和烧鸡去给隔壁的张家。张家的驴车常去十八里铺。上回巧灵生病,巧心就是搭了张家的驴车去十八里铺找的她爹。后来巧心生病,木蓝也是叫张家的人去十八里铺的时候给陈致远带的口信。
第二天夏桂香带着自家的几个孩子又来串门,来的时候正好是饭点。
“今儿吃啥?”她问木蓝。
“玉米面窝头,再切点腌萝卜条。”木蓝说。
夏桂香知道木蓝一家回娘家的事。也知道她们每回从娘家回来,都要带不少酱肉的事。那酱肉肥而不腻,酱香扑鼻,远远都能闻得到。这年头不常吃荤,酱肉吃着格外香。每回原身从娘家回来,夏桂香都要领着家里的几个孩子踩着饭点来串门。又对巧心阿宝他们说,“你舅舅家是开酱肉铺子的,你们在舅舅家的时候,这酱肉都吃腻了吧。”
夏桂香这回见木蓝说中午吃窝头咸菜,就问,“你从娘家回来没带酱肉?”
“带了,昨儿晚上吃光了。”木蓝说,“哦,对了,还剩一些送给隔壁张家了。如今天热放不住。”
夏桂香后悔极了,昨儿晚上她娘来她家,跟她说了半晚上她几个嫂子弟媳的不是。早知道,她昨晚就不留她娘吃饭,带几个孩子来小叔子家了。
夏桂香见是窝头咸菜,就说,“我想起来今儿还要回趟娘家,就不留下来吃饭了。”又说,“你把酱肉送给张家做啥?好歹留点给你侄子。阿宝没亲兄弟,这堂兄弟就跟亲兄弟一个样,往后他们弟兄两个少不得相互照应着。”
这话,夏桂香从前没少跟原身说。说是巧心跟巧灵往后都要嫁人的,嫁人了就成了旁人家的人。全福跟阿宝两个才是一家子的兄弟。因此,每回全福来,原身都是什么拿好吃的,好玩的哄着他,比对巧心巧灵还要上心一些。
“亲兄弟还有争家产的呢,堂兄弟就更指望不上了。”木蓝说。
夏桂香愣了下,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也没多待就走了。当初陈家两弟兄分家,他们家占了个带门面的大院子,分给陈致远家的是个小院子。
吃过饭,木蓝就琢磨起酱肉来。
木家的酱肉方子,里面的用料都是一些八角之类常见的调料,没什么稀奇的。里头调料的配比,才是秘方。
再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就是用料讲究。用的肉要选好的,各种调料也都要选好的。不光是要选好的,里头关键的几味调料,就连产地都有讲究。“那古人不是说,橘子长在南边和北边味儿都不一样吗?”木老爷子教木蓝的时候这么说。
木蓝出师的时候,木老爷子尝了她做出来的酱肉说,还差点火候,但也还凑合。虽比不上自家铺子里卖的,但比起街上一般铺子卖的,味道还是要好一些。
木蓝心想,这也不急。说不定清和县的口味,跟正源县的有些不同。往后这酱肉的味道,她再慢慢改进。
到了巧心上新学堂的那天,木蓝带着巧灵阿宝一起送巧心去了学堂。
巧心去了学堂,木蓝在家里做好酱肉,就挑去北街卖。
挑子的一头放着酱肉,另一头坐着巧灵,阿宝在旁边看着。
旁人都觉得奇怪,她一个卖吃食的,怎么不去南街卖,要挑到北街卖。但木蓝仔细想过了,这年头肉贵,老百姓没几个买得起的。要买,也是逢年过节买点解解馋。但北街都是商铺,且做大买卖的多。南来北往的贩货的客商也有不少。
第一回卖,她也不敢做太多。她是中午出的摊,但一直到了晚饭的时候,还没卖光。
天热,酱肉放不住。木蓝只好把卖剩下的酱肉拿来做了晚饭,又取了些上回在夏记粮铺买回来的大米,蒸了白米饭。
“今儿是巧心第一天上学堂,咱们吃点好的。”木蓝说。
阿宝好奇地一直问巧心,学堂里是什么样。一会儿问新学堂里是不是教洋文,一会儿又问新学堂里是不是有女先生。
“我听根生说的。不过他上了学,就有了个大名,叫刘耀祖。”根生比阿宝大两岁,跟他们家住同一条巷子。往日也跟阿宝打过几回架。后来不知怎么的,两个人和好了,好得常在一处玩。只是自从根生去学堂后,跟阿宝玩的时候也就少了。
巧心笑着点点头,“教国文的是位女老师。她不是咱们正源县的人,是从省城来的。”巧心吃了口饭又说,“对了,她长得可好看了,还上过女子师范。我以后长大了也想像她那样。”
木蓝问几个孩子,“咱家的酱肉味道怎么样?”
几个孩子都说好吃。
“但今儿没卖完。”木蓝说,“我得琢磨琢磨,问题到底出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