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日小说 > > 挽明 > 第227章 推广新作物

第227章 推广新作物(1 / 1)

郭允厚说完之后,朱由检关注了一眼内阁诸臣脸上的神情。郭允厚的报告虽然已经非常贴近了真实,但他也同样避开了某个事实,不敢触及。

那就是大明是一个等级社会,又怎么可能人人都享用同样的伙食。比如崇祯自己,一天的伙食费用就超过了30两,这还是他例行节俭之后的成果。

昔日他的皇祖父万历皇帝,一个月的伙食费用高达480两,而到了他这一代,因为物价上涨的因素,即便是每个月超过千两的伙食费用,也及不上万历皇帝的伙食。

而在座的几位阁臣,也未必会比他的伙食差上多少。占了大明人口百分之一的权贵们,他们每年所消耗掉的粮食,几乎占据了大明每年粮食产量的20%以上。

而那些普通阶层的中小地主和中下级官吏,同样不是一年只享用3石大米的人。事实上能够一年消耗3石粮食的人,甚至还算不上是大明王朝最底层的人员。

只要大明不能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那么大明就无法摆脱农业社会的局限性,农业时代的粮食产量就是靠天吃饭,自然也就无法给养超出土地负担的人口。

是以中国的王朝自唐之后,国祚不会超过300年,这便是因为适合农业时代开发的土地已经基本开发完毕。

国朝初年稀疏的人口数量,在近300年的王朝和平发展期后,必然会突破土地承载的上限,如果没有新的提高粮食产量的技术出现,多余的人口就会为了生存而发动暴乱。

自然王朝末年的腐败政治,更是助长了这种农民暴动的激烈程度。但是能够挽救王朝末世的,绝不是什么清明的政治,而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技术革命。

朱由检不再理会这些阁臣脸上露出的为难之意,而是再次向着郭允厚发问道:“那么今年我们需要向陕西输送多少粮食,才能让陕西度过这次灾荒?”

“三百万石。”郭允厚说了一声,看着崇祯和同僚们狐疑的眼神,他赶紧解释道:“这是能够运输到陕西的粮食上限,这还多亏了,陛下提议在洛阳设立粮食储备市场,并修缮了洛阳到三门峡的道路。

这条道路大部分处于河南入陕的商道上,一直都是商人自发的在维护,只不过以前这条商道虽然通畅,但一直都是艰险难行,只能勉强容许一车通行。

陛下打算把这条道路扩展到四车并行,最狭窄的一些关口也要扩展到两车并行,并铺设以新式的水泥路面。

整条道路长约300里,需要新建大小桥梁12座,以缩短道路行程。整个工程原本预计要花费25个月,在后年5月底前完成。

不过洛阳知府孙传庭到任之后,勤劳任事,道路修缮工程进展迅速。预计10月初,整条旧路就能扩展到2车并行的程度。

正因为这条道路的存在,所以输送粮食入陕的数量才能达到过去的一倍。但是300万石,也已经是今年输入陕西粮食的上限了。

这300万石粮食对于300万受灾的陕西百姓而言,也许并不能拯救所有人,但是让陕西不至于发生大规模的民变,却已经是足够充分了。”

郭允厚的话让众人都默然了,虽然这位户部尚书没有直接说明,但是他话语中已经隐晦的表示了,陕西受灾百姓中最强壮的一部分大约能够得到救济,但是那些连县城都走不到的羸弱妇孺,能不能活下去,就完全要看天意了。

这300万受灾百姓,同样只是官府登记的人口数目,而不是实际的受灾人数。郭允厚之前才批评了张瑞图报告中的人口数字的真实性,到了这一刻,他自己也不自觉的蒙蔽了自己的眼睛,假装相信了陕西地方报上来的,300万受灾人口的数据。

朱由检沉默了许久,才无意识的问道:“那么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么多了么?朕的意思是,不要只是考虑陕西会不会发生民变,而是能不能多挽救几个人。”

黄立极心里叹息了一声,终于接过了崇祯的话题说道:“陛下,如果能够让陕西不发生大规模的民变,就已经能够让更多的受灾百姓活下去了。

往年朝廷对受灾地区,最多也就是减免田赋,调拨一部分钱粮而已。今年陛下不但减免了陕西地方的田赋,还能调运300万石粮食进入陕西,这已经是极大的德政了。

何况,除此之外,陕西一部分卫所家属被移入四川,招募人手出陕,修缮河南入陕的道路,及修建山西的铁路、煤、铁矿等,光是这部分出陕的人员已经超过了10万人。

预计到了年底,陕西饥民移至外省的人数会达到30万人,这已经是大大的减轻了陕西救灾的难度。

陛下虽然心有忧虑,但是人力有时而尽,朝廷能做的,现在都已经做完了。剩下的,就要看天意了。”

听了首辅的话语,朱由检觉得自己应该大大的松一口气才对,虽然他不敢说,自己的应对之策已经是完美无缺了,但是相比起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他的确已经做的够好了。

但是黄立极为他开脱的语句,并没有让崇祯觉得好过,他的心中依然是沉甸甸的。

如果他赞同了内阁诸臣的意见,认为朝廷的能力已经发挥到极限,那么在他所看不到的地方,也许就会有数千、数万、十数万条人命,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消失了。

史书上对于他们的记载,也许只是:某年某月,陕西大饥,百里无人烟。这么一行字而已。

在这样的时代,没人会记得他们的出生,也没人会记得他们的死亡,一如他们仿佛从未出现于这个世界一般。而这一切,仅仅只是因为,他们不过是一群普通人。

对于后世的人来说,这些普通人不过是大时代开启时的一朵浪花。他们的出生和死亡,不过只是为了证明这个时代的残酷,和衬托出那些大人物出场时的时代背景。

他们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微不足道,不,应该说没人会在乎他们的喜怒哀乐。然而苏长青想要在乎,因为他的灵魂依然还是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一个封建王朝的帝王。

“如果我们想要救助更多的灾民,还有什么可取的方法么?”朱由检思索了许久,终于还是不顾黄立极的暗示,说出了自己的心中所思。

崇祯登基一年以来的执政表现,作为接受天启帝遗命,辅佐崇祯的顾命大臣,黄立极一直都是大为赞赏的。

他认为,崇祯虽然没有其兄长的聪明睿智,但是对于世情人心的了解却犹有过之。

而崇祯对于解决问题的天马行空般的想法,常常出人意料,令那些已经习惯于按照僵化的程序行事的朝臣们,往往心存畏惧。

作为大明的皇帝,崇祯的表现简直可以称的上是出色,唯一让黄立极感到担忧的是,这位皇帝陛下喜欢亲近小人,多过于喜欢君子。

在黄立极这样的儒家士大夫眼中,君子和小人,不仅仅是指道德上的,也泛指读书人同不识文字的市井百姓。

如果不是他们这些士大夫同东林党人之间,已经斗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黄立极的内心其实并不赞成,崇祯推动的公共教育事业,和提高工匠、商人地位的政策。

黄立极同几位同僚交换了下眼神,还没想好怎么劝说崇祯时,徐光启突然开口说道:“臣以为,可以考虑推广玉米和土豆的种植范围,此外在北方推广麦棉轮作制度…”

虽然徐光启是吏部尚书,但是他平日里对于皇家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及燕京大学的教育,却更为关心。

京畿出现旱情之后,顺天府便试图让京郊农民补种一些救荒粮食,以减少食物短缺的问题。

农业研究所选中了玉米、红薯和土豆这三种,在大明北方还没有流行的海外作物。

七、八月份补种的作物,到了九月底长势却非常良好,农业研究所的人员认为,这三种作物普遍耐旱、耐贫瘠,且都不需要占用良田,作为主食口感也不错。

其中玉米的种植要求最低,而红薯和土豆则各有要求,红薯不耐寒,而土豆不耐高温。也就是说,红薯更适应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丘陵地带,而土豆则更适合于山区。

陕西除了关中平原这一小块区域,陕北、宁夏、甘肃都属于山势连绵的高原地区。如此看起来,土豆和玉米倒是更适合于西北地区的种植。

连年的气候反常,使得北方地区的气温总是提前降温,这对于小麦的产量影响很大,但是土豆和玉米的生长时间要短于小麦的一半左右,因此受气温的影响较小。

因此如果能够在这些地区推广土豆和玉米种植,不仅能够避开气温反常对小麦种植的影响,还能够在一些原本不适宜种植的荒山进行开荒。

至于麦棉轮作制什么的,众人就没怎么放在心上了,这种过于专业化的知识,在座的几人都没什么耐心了解。

朱由检听完了徐光启的意见之后,顿时点了点头说道:“其实朕也从农业研究所那里得到了一些情报。

不过朕原本想要多做些实验和比较再做推广,既然徐先生认为西北地区的环境适合推广这两种作物,那么就趁着这个机会以朝廷的名义进行推广这两种作物吧。”

郭允厚心里有些苦笑,作为户部尚书,在内阁中他的本管才是农业,不过作为次辅的徐光启,他想要谈论关于农业的问题,除了首辅也没人能拦的住他。

待到郭允厚答应了一声,会把推广玉米、土豆的种植,在北方合适区域推行两年三熟制,在南方合适地区推行一年两熟制等农业政策,综合写一个条成送上来后,崇祯才终于放下了这个话题。

最新小说: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陈平江婉 病娇大佬的黑化影后 大叔好好宠我云初初墨连城 五神图:收复 离婚后她惊艳了世界 顶级豪门杨潇唐沐雪 氪金神豪之纵横三国志战略版 龙少娇妻很上道唐心洛龙仟 最佳豪门女婿杨潇唐沐雪 我有一座混沌监狱苏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