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这么觉得?”
张太后小声的问了一句,但不等张嬷嬷回答,就摆摆手:“罢了,我也欠她一个皇后,一个人若是集中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用心过度,难免让人觉得可怕罢了。”
“是,太后娘娘明察秋毫。”张嬷嬷恭敬的说道。
朝堂上,朱瞻基又一次召开内阁大学士会议,废后之事继续重提。
“皇后身体多病,你瞧,这又病了,宫中事务一大堆,都堵在那儿,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朱瞻基这次比较隐晦,他没有拿皇帝的威严来朝堂议事的处理这个问题,而是像一个焦灼的一家之主在询问大家意见。
“皇后总会病愈的,废后之事断不可行。”忠诚耿直的夏原吉首先站出来答道。
“臣附议。”张辅也依然反对废后。
但是朝堂中已经没有人再议论纷纷了,都很安静。
似乎无论结果是哪样,他们都可以接受了。
此时,杨荣忽然说道:“皇太后神圣,在这件事情上,难道会没有旨意?”
朱瞻基楞了一下,似乎被提醒了,但是他还是沉声说道:
“与诸位爱卿商议,就是太后的旨意。既然到今日各位爱卿依然不能决定,那么今日就到此为止,明日再议。”
想了想,朱瞻基对杨荣说道:“杨爱卿,你留下,到文华殿来见朕。”
朱瞻基屏退左右,对他悄声说道:
“杨爱卿一向足智多谋,假如你是朕,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呢?”
杨荣连忙颔首道:“这样的大事,臣一生也不会遇到,臣怎么敢以皇上的身份自居呢?这不是大不敬之罪?”
朱瞻基笑道:“朕允许你把自己假设为皇帝,朕只要你站在我的角度,帮我处理这件事情就行。”
“臣不敢。”
杨荣再次推脱。
这样反复了几次,杨荣一直跪伏在地上,埋着头,忽然抬起头来问道:“中宫与贵妃没有嫌隙么?”
朱瞻基赶紧答道:“当然没有,前日,中宫病了一个多月,而贵妃每天都过去看望皇后,还比任何人都态度殷切,皇后感动得抱着贵妃痛哭的事情,想必爱卿早有耳闻,就不用朕再来细说了吧。”
杨荣微笑着站起来,说道:
“既然这样,中宫和贵妃关系这样融洽,中宫又一直在病中,或许不需要皇上废后,胡皇后自己已经不想做皇后,想要将皇后的位置,辞让给她的好妹妹,也是有的。”
“啊,杨爱卿果真高明!你的意思不需要‘废后’,只需要‘辞让’就行。其实中宫胡善祥的确说过,辞让皇后的事情,可是近日却又没有动静。”
朱瞻基有些烦恼的说道。
“也许,中宫早有辞让之心,但她的家人不愿意放弃皇后这一块金字招牌,皇上不妨召见皇后的家人,对他们恩威并施,也许事情就有转机了。”
朱瞻基亲昵的拍拍杨荣的肩膀,大喜道:“太好了,你真是个识透人心的千年老狐狸呀。朕这就找你说的去做。”
果然,不几日。朱瞻基召见了胡善祥的家人,一方面对他们许以高官厚禄,一方面又脸色阴沉的暗示废后之心不可改。
胡荣和他的两个儿子,自然招架不住。纷纷主动来坤宁宫请求胡善祥让出后位。
最后,就连胡善祥的姐姐胡善为,也觉得目前主动辞让是唯一的路了。
胡善祥早已经无可选择,此时,见自己的家人都已经是如此态度,便强打精神,给皇上上表,请求退位。
当胡皇后的退位书被呈到朱瞻基的面前的时候,他兴奋的拿着退位书,驾临翊坤宫。第一个给孙灵微看。
“微妹妹,我们成功了。胡皇后上表了。”
朱瞻基喜不自禁的扬着手里的退位奏折,对孙灵微说道。
“瞻基哥哥,你怎么拿着这奏折先来给我看?你应该给太后娘娘请示。还有,你等下去面见皇太后的时候,请你一定要告诉太后,对于中宫的辞让,贵妃是坚决不接受的。我谢谢胡皇后的一片好心,请她继续当着皇后,妹妹身体壮健些,愿意鞍前马后的帮衬她都可以。这是我的原话,你一定要转达到。”
孙灵微迅速看了退位书,脸上的喜悦一闪而过。她郑重的对朱瞻基说道。
朱瞻基楞了一下,但很快明白过来。
“明白。这就是一个最后的姿态,对不对?中宫既然已经上表辞让,难道还能收回成命?但是你这样做,既显示了你的宽仁,也会让太后满意的。微妹妹,什么时候,你变得这么聪明了?”
朱瞻基赞叹道。
“看你说的!不聪明点,微儿怎么对得起瞻基哥哥的一再提携呢?”
孙灵微娇嗔的看了朱瞻基一眼,娇滴滴的笑了。
朱瞻基果然又带着奏折,马不停蹄的去慈宁宫面见张太后。
张太后看了诏书,又听了朱瞻基转达的话,默然不语。
半晌说道:“毕竟是一宫之后,不能这么草率,皇后和贵妃都如此识大体,我这个太后难道还能操之过急,这样吧,听说胡皇后已经病愈了,过几日,你把孙贵妃和胡皇后还有所有的嫔妃召集在一起,快到新年了,我的生辰也快到了,我们一起去西苑畅游,也让那些朝臣们看看,我们是多么和睦的一大家子。”
“是,母后英明。朕明白,废后事关国体,就算一切已经定下来,朕也不可以操之过急。否则会寒了皇后的心,也会寒了天下忠义之士的心,毕竟,总有些道学家,会指责朕始乱终弃的。”
朱瞻基肃然道。
“你知道就好了。”张太后颔首微笑。
宣德二年腊月十七日,皇太后张翠云的生辰。
张太后带着胡皇后、孙贵妃,还有其它嫔妃,一起畅游西苑。
朱瞻基亲自扶着母亲走上万寿山,捧上美酒敬祝母亲万寿无疆。
然后,胡皇后和孙贵妃也捧着美酒,笑容满面的进献给张太后。
张太后哈哈大笑,笑声传遍朝野。
在这和乐融融的最后,朱瞻基的废后之事,终于到了拿得上台面,在朝堂上做出决断的关键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