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白云观,校报同仁聚在一起,有人提议:既然到了佳县,就应该看看香炉寺。导游说:本来是想去香炉寺的,可是今天县城堵车,耽误了时间,要不的话你们看看香炉寺的照片,就等于去了香炉寺。再说,孤零零的山峰上只有一座小庙,没有多少建筑,哪能和白云观相比,你们不看也罢。
导游说着就从包里取出一本相册,翻出香炉寺的照片让大家看,这不看倒不要紧,一看照片校报同仁们立刻炸开了锅:哎呀,这么奇丽的风光,哪能不看呢?
德仁指点着:你们看,香炉寺建在孤立的石柱上,有天桥与山头连接,黄河就在脚下流过,黄河对岸的山西高原触手可摸,真是难得一见的好景致。
女导游涨红了脸:这张照片是“香炉晚照”,自然好看得多了。
卢华拍拍导游的肩膀:好妹妹,你当导游就应该多多宣传景点的风光,怎么反倒说香炉寺没啥看的呢?
导游脸红耳赤,说不出话来。司机看导游十分难堪,便来解围:好了,咱们就不在县城吃饭了,省下时间去看香炉寺。不过你们要抓紧时间。这段山路不能行车,我把汽车停在路口,你们步行前去,15分钟就走到了。
听说要步行,有的人又犹豫了,协会会长当机立断:愿意去香炉寺的,跟我来。不愿意去的,就在汽车上等候。
导游高兴起来,对司机说:县城里堵车严重,你把汽车开过闹市区等着我们。我领同志们抄近路去香炉寺,一个半小时保证回来。
于是几个人坐上了汽车,大部分同仁跟着导游出发了。这时,从汽车上跑下来两个人,气喘吁吁地追上队伍:我们也去,机会难得,今天不看香炉寺,还不知道何年何月再来这偏远的陕北佳县呢?
迎接他们的是一片善意的笑声,会长说:当断不断,坏了大事。
果然,导游带路,穿过小巷出了县城,向东北走去。德仁看了看地形,对卢华说:这是下坡山路,好像是佳县山巅派往黄河岸边的排头兵。
卢华说:比喻得很形象。
说话之间,沿着窄狭山路,来到香炉寺。他们顾不得细看庙宇,径直向前走去,一座5米长1米宽的天桥伸向前去,和东边石柱上的香炉寺连接起来。卢华小心翼翼地走上天桥,自然而然地挽住德仁的胳膊,导游摸摸石栏:同志,过去这天桥只是架着的几根横木,走在上面确实让人提心吊胆。现在,天桥是钢筋水泥结构,你还有什么害怕的?
卢华不好意思地:我还是害怕,你看这两边都是悬空,黄河就在脚下奔流,看一眼人就觉得晕乎乎的。
导游安慰的:好了,要是这样的话,你最好不要往下看。
导游指着前面的庙宇面向大家解说:这个香炉寺可算是一个黄河奇景,它矗立于一个直径5米、高20余米的巨石上,巨石与主峰间隔2米,形似高足香炉,香炉寺因此得名。
你们看,香炉寺东临黄河,三面绝空,惊险异常。站在香炉寺上,如凌绝空际;低头俯看,滔滔黄河汹涌澎湃,滚滚而去。东眺吕梁山脉,起伏连绵,宛如骏马奔腾;仰望佳县山城,好象与天际相接。在夕阳西下时,霞光将香炉峰映入黄河之中,酷似蓬莱仙境,所以香炉寺又有“黄河小蓬莱”之称。
导游解说完毕,大家一齐鼓掌:谢谢,谢谢你带着我们来到人间仙境。
导游连连说道:应该的,应该的......
于是,众人越过天桥,看了香炉寺的观音殿,围绕周长约15米的围墙转了一圈,看着迷人的风景,卢华对着德仁半请求半命令的:张老师,此处不可无诗。
德仁稍一思索,随口吟道:
好大香炉寺,
立在石柱上,
黄河脚下流,
民歌高坡唱。
卢华听了,面对着黄土高原激动地吼起《黄土高坡》来: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坡上刮过......
导游说:说起民歌,《东方红》最早就是从佳县唱起来的。
这时,同仁们各自选景留影。众人虽然照了相,却叹气声声,遗憾的是没有照出香炉寺的全景,看不出香炉寺的特征。德仁感慨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照出香炉寺的全貌,必须跳出香炉寺才行。
导游连忙说:这位同志说得对,咱们抓紧时间,我给你们找一个能拍全景的好地方。不过,你们先回头瞧瞧山巅上的佳县县城,看它像不像中国的卢森堡?
众人扭头望着佳县县城连声说像,于是相机的咔嚓声响成一片。其实谁没有见过卢森堡,只是觉得佳县县城位于高高的山巅上,各种房屋错落有致,阳光从背后斜射过来,山城更加雄浑壮丽,很有一种古城堡的感觉。接着,导游领头向佳县县城攀去,并且把人们领到一家住户门前。导游敲门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开门出来,他俩热情地互相打着招呼。导游说明来意,顺便把钱塞给老者,老者也不客气,把钱装进口袋,——自然过后会长把钱如数还给导游。众人走进院子,站在一米二三的院墙里,向东望去,果然香炉寺全景尽收眼底,而且阳光是这样灿烂,景物是这样清晰,同仁们心花怒放,相机便咔嚓咔嚓地忙个不停。拍完风景照,他们想拍以香炉寺为背景的人物照,觉得院墙堵住了多半个身体,影响照片的效果。导游指着摆在院里的木架子说:这是我们制作的专供照相用的。想照相的人可以站在靠墙的台子上,多半个身子便显露在院墙上边,拿相机的人站在木架子上,这样就能照出没有院墙的人物像来。
果然,按照这个办法,照出了许多满意的照片,同仁们皆大欢喜。德仁给卢华照了一张,自己却没有照,他说只要有风景照就行了。照完相,他们跟老者告别,老者笑嘻嘻地欢迎他们再来,卢华悄悄地跟德仁说:你还来吗?我是不能再来了......
德仁说:话别说得太死,不走的路还要走三回,你以后也许会和爱人和女儿来这里旅游。
他们穿过闹市区,来到县城北头,汽车已经等候在那儿,车上的留守人员说:我们也是刚刚来到这里,早知道如此,还不如跟你们去看看香炉寺呢。
返回的同仁一边上车,一边说着香炉寺的奇丽风光,更使得留守人员后悔不已。开会期间,德仁和卢华饭后在榆林市区转悠,走到一条街上,看到万佛楼、新明楼、钟楼古色古香,骑街而立,遥相对峙,颇有气势。钻过一个个门洞,卢华说:张老师,你看古人已经懂得营造气氛,一座楼一座楼地连接起来,真是气魄。
德仁说:榆林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哪能没有文物建筑呢?你看这古城墙,有的地方已经破败,但是仍然是历史的遗迹,勾起人们人们对古代情景的无限想往。
第二天,同仁们游览了镇北台和红石峡。镇北台是明长城的关隘和瞭望台,他们登上30米的高台,纵目四望,隐隐约约可以看见长城从西南向东北延伸过去。长城以北是苍苍茫茫的风沙滩地,长城以南是高高低低的黄土丘陵。迎着扑面而来的荒野大风,卢华情不自禁地吼着: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坡上刮过,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德仁感慨的:人们唱起这首歌,总是豪情万丈,可是要真正长期生活在这里,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卢华把脸一红:张老师,你在讽刺我吗?
德仁说:我哪敢讽刺,我只是说,你在体验,体验人们对黄土高坡的深厚感情。
卢华笑吟吟的:这还差不多。你不想留下一首诗吗?
德仁略一思索,随口吟道:
登上镇北台,
风沙扑面来,
刮过黄土地,
豪情满胸怀。
卢华说:很好,你写这首诗的激情,还是我唱《黄土高坡》引发出来的。
德仁同意的:不错,人们的感情是互相传染的。
卢华笑不可仰:难道我得了感冒,会传染给你?
他们乘车来到红石峡,放眼望去,流水哗哗,垂柳依依,绿草茵茵,凉气袭人,完全是一种世外桃源的迷人景象。导游介绍了榆溪河两岸十几米高的红石岩上的石窟庙堂,题字石刻,令人赞叹不已。于是,大家自由活动一小时,午餐休息。德仁、卢华坐在河边的石头上,——德仁有意地拉开一段距离,——把脚伸进冰凉的河水里,津津有味地吃着统一带来的烧鸡、面包,喝着饮料......
卢华嫣然一笑:张老师,咱们这种生活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德仁说:神仙也过不了这样的日子。
卢华一愣:为什么?
德仁冷冷地:神仙不能吃肉啊!
卢华嘻嘻地笑个不住......可是,这样的神仙生活却不怎么舒服了,河水太凉,德仁早就把脚放在岸上。卢华多坚持了一会,冰凉的河水透过双脚把冷气传遍全身,她冷得浑身颤抖起来,双脚才离开了河水......离开红石峡时,德仁吟诗一首:
红石峡里看红岩,
石窟石刻看不完,
溪水哗哗峡谷过,
思潮奔涌忆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