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d,洪承畴,这个小白脸子,想当年就应该将他拖出去杀了,真是太蠢了!”
秉忠一面拍着案几之上的谍报,一面大声呵斥着。当下便在王庭之内召开了内阁会议,商议如何面对马上将要袭来的外部搔扰。
一班文臣武将站在庭下,眼见得秉忠气色不是很好,大家伙儿都不敢吱上一声。就这样站了近半个时辰,只见得汪兆麟上前跨出一步,硬着头皮说道:吾王息怒,今获此番战报损失确实不少,但亦属于外族侵略,我中华大地有识之士也会同我们一样,有所准备,尤其是励志徐图北上的大顺闯王……!
还未等汪宰相把话说完,秉忠一听得枣儿举事图北之事,心中又泛起一阵烦躁。摆摆手说道:四王子、各营统领以及汪兆麟,严惜命,龚完敬等人留下,其余退朝。
疏疏离离的等一干人臣渐渐退出王庭之后,秉忠开口言道:跟你们说这些事情,不是让你们来宽慰我的心的。大趋势,我们都知道,关键是现在如何去应对?大伙儿见秉忠如此说道,心中皆松下一口气来。龚完敬一见大王有些平和,于是抢先一步走上前来说道:大王我认为,当下之事应当着重研究一下双方战势,找出他们各自的原因和弱点,才好一一应对。
秉忠听到龚完敬此言一出,心中一喜,心想你这小子就知道察言观色。拿眼瞟了瞟龚完敬,然后自己又捊了捊腮下虎须,点点头说道:完敬,此言说的极是!并吩咐大雀营中的文情人员将早已准备好的双方谍报战势分析发给大伙儿。
每个人都仔细看看,可以聚在一起商量、商量,然后再提出各自的意见。
来人呢,把沙盘推上来!
等这一切事具上齐之后,大伙儿围着沙盘依据双方的谍报战势,各自推演着自己的思路和想法。约莫过了半日的功夫,由内务大臣严惜命主讲当日的战情分析。
松锦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崇祯帝选择的决战时机是完全违背正常的思路和决断。明朝的后勤组织和兵力部署同样也是难以为继的。在极度不利的国之内外局势下,崇祯帝贸然发动这场决战,是战略上的严重失策,对满清皇太极竟会率领清军主力以倾国之力前来决战,更没有准备好有效的战略备案和预防;所以战败全属正常,只是这人数过与太多与反常,倒是一桩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从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自身而言,如果说在崇祯十三年,崇祯帝让洪承畴督帅十三万大军出关,和清军对峙于锦州,还算是基于国内情况作出的合理判断。那么在后来的崇祯十四年里,关内的各路农民义军纷纷复起,关内各省局势已经一片混乱的情况下,崇祯帝居然还打算用自己仅剩的战略机动兵团,和清军在辽西走廊大打出手,简直就是不可理喻的。更何况当时持续的天灾,苛刻的税赋,额外的加征,使得农民纷纷破产,沦为流民,加入到义军农民军的阵营之中,使得旁系人力兵力渐渐的不断壮大,先后攻克襄阳、洛阳两个战略重镇,杨嗣昌主持的“十面六隅”围剿义军的方略彻底破产,连他自己也兵败身死。农民军活跃于河南和湖广两个天下要冲之地,南方各省想要筹措粮饷送至京师,已经极为困难。而倘若明朝继续加大对山西、北直隶、山东等北方各省的的粮草搜刮,以这些地区的星火燎原之势,只会民心沦丧,迅速失守。
此前的洪承畴督帅大军出关,原本有两个作战目标,其一是救出祖大寿率领的被围关宁军,其二是要保住锦州这个辽西走廊的战略据点。想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在皇太极已经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包围锦州的情况下,确实是超过明军当时的组织和战斗能力的。
另外,满清崇德皇帝皇太极本就是战场上长大的,马上皇帝。与在大内深宫长成的朱由检确有不同。在对峙两年时间里,明军的多次尝试早已证明,如果明军既想要保护锦州,还要成功击退清军解围,如果不将全部主力尽数压上,兵力是完全不够用的。而按洪承畴原先的想法,在松山长期维持十多万大军,和满清政权拼持久消耗,在关内各省已经被农民军闹得一片狼藉的局势下,是绝不可行的。至于在野战击垮清军主力,横越五百里打回辽阳和沈阳,收复辽东疆土,更是作“痴心妄想”。
明朝辽东经略洪承畴原本是做援军去的,可万万没有想到战事发展到最后让他去与清军一决胜负的境地。就对其本人而言,心理上就有准备不足的弱点存在。更何况是十几万的大军队伍,没有一个决以死战的心理上的准备,怎可能打得好这场战役呢。
如果明军只想救出祖大寿和他所部关宁军,给辽东将门一个交代的话,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明军的两次解围行动其实都已经摸到了锦州城边,倘若此时,崇祯帝当机力断要求祖大寿放弃锦州和主力会合的话,那么完全有可能在皇太极率领的满清主力赶到前,全师而退,只留给满清一座空城。在满清已经攻灭林丹汗,控制蒙古草原的情况下,处于辽西走廊瓶口处的锦州,相对战略意义其实已经不大了。这么一来,如果祖大寿部退守山海关,有洪承畴和他率领的十三万精锐调回关内战场,开始压制农民军,那么崇祯帝这场对内对外的战法韬略,还颇为有所推敲。可无情的历史事实,却是因为关内战场的惨痛失败,崇祯帝更因他力排众议重用的杨嗣昌的兵败身死,而被赤裸裸打脸,让他急需在关外战场来一场空前大胜,以来提振自己的威望,挽回失去的颜面。
又恰恰正好洪承畴在松锦战役前期的战果还算不错,于是就在后勤、组织和战略态势均不支持的情况下,崇祯帝决定要赌上一把大的,几乎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筹码,想靠一场对满清政权的战略决战的胜利,才扭转战略上内外交困的死局。所用的便是攘外可以安内的错误决策。
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了结果,已多次被证明根本不能打硬战的明军,被逼着打了一场速决战,结果是除了曹变蛟等少数精锐将领浴血奋战,一度杀到皇太极中军主帐,其余大部分明军,一听说后路被断绝,就争先恐后地溃逃,在自相猜忌和一片混乱中自我崩溃,沦为任由满清八旗宰割的猪羊。十多万精锐损失过半,物资损耗丢失不计其数,洪承畴这样能力出众的帅才投敌,林林种种桩桩件件,都标志着明朝确实气数已尽,濒临灭亡。
百年之后的皇太极的玄孙、满清乾隆帝,在参观松山古战场时,由衷感慨“太祖一战而王基开,太宗一战而帝业成”,将皇太极打败洪承畴的此战,和努尔哈赤的萨尔浒之战,并列为满清取代明朝、百战开国最关键的两次战役。
1、朝廷盲目催战。早在萨尔浒之战时,明军就因为朝廷不断催战而最终导致失败,结果松锦之战依然没有汲取教训。在初战告胜之后,如果明军按照洪承畴的建议,步步为营的稳步推进,那么即使无法战胜清军,也不会导致最终的惨败,至少还有一战之力。结果崇祯皇帝、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人,偏信辽东监军张若麟的轻敌冒进之言,一味催促速战速决,最终导致洪承畴所部落入陷阱。
2、监军胡乱插手。当时蓟辽总督洪承畴和锦州守将祖大寿其实都是赞同稳步推进的战略,但却遭到了监军张若麟的坚决反对,甚至“振臂奋袂,扶兵之势,收督臣之权,纵心指挥”,直接插手军队的指挥,于是明军“但知有张兵部,不知有洪都督,而督臣始无可为矣”。明军最终的惨败,监军张若麟难辞其咎。
3、战略指挥失误。洪承畴虽然熟知兵事,但奈何最终败给了权力,在张若麟和陈新甲等人的干预下,他最终选择了屈服。对方提议速战速决,他便选择了孤军深入;张若麟提出应该退回宁远,重新整顿之后再战,他便率军向南突围。可以说,除了初战之外,洪承畴已经将指挥权力交了出去。
4、将官畏死怯战。在松山与清军决战时,明军其实并不弱于清军,并非没有取胜的机会。结果,一些明军将领畏死怯战,不服将令,胡乱突围,如总兵王朴为了自己活命,不顾全军安危,违约先遁,造成明军松山大败。又如明廷为了解救洪承畴,命顺天巡抚杨绳武、兵部侍郎范志完率军赴松山解围,可是他们却“皆敛兵不敢出”。
可以说,松锦之败,“非战之罪”,明朝的整个运转体系都已经出现了问题。松锦之战与萨尔浒之战何其相似,如果明廷能够汲取萨尔浒之战的教训,不胡乱干预前线将领的指挥,那么战败并非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