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日小说 > 历史军事 > 万户飞天探秘 > 第二节 探秘原始记载者

第二节 探秘原始记载者(1 / 1)

原始记载谜纷纷,

探谜路上谜勾魂。

借问谜底何处有,

路人遥指牛仔村。

是谁记载了万户飞天的故事?他是谁?是哪里人?很值得来探究一番。弄清楚万户飞天事件原始记载者的身份,不但是探秘万户飞天的必然课题,也是解开万户飞天谜题的一把钥匙。弄清楚原始记载者的身份,对于解开万户飞天事件中的谜题,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很有必要。

先说明一下,这里所说的原始记载,指的是基姆先生书中提及的万户飞天事件的那份原始记载,当年万户飞天的时候,也许还有其他人也做了记载。但是今天在这里要探秘的,是基姆先生书中提及的那份原始记载的那个记载人!不包括任何其它潜在的记载人。

这个人,他生活在六百年前,把万户飞天的事情记载下来了,六百年之后,他记载的万户飞天事迹已经传遍了全世界,万户的名字已经登上了月亮。而记载万户飞天的这个人,却一直默默无闻。没人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一定勾起了许多人的浮想联翩。要想知道这位记载者是谁,除非找到记载的原件,而且原件上要有记载人的签名,否则真的很难知道这位记载者的名字。要想知道这位六百年前的记录者的姓名,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虽然没能探知记录者的姓名而倍感遗憾,不过,还有更重要的选项值得探秘一番。这就是,这位记载者是哪里人?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这个问题应该比名字更加重要!

怎样才能知道这位记载者是哪里人呢,以目前的条件,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基姆先生《火箭与喷气发动机》书中万户飞天故事的内容加以仔细地分析,然后大致推测出来!

老师带着全班同学到郊外踏青,回来之后,给大家布置作业,写一篇作文。内容就写今天郊外踏青的事。可以预知,每位同学对郊外踏青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因而写出来的作文肯定千差万别!如果全班同学交上来的作文一模一样!不可能!

同样的道理,六百年前,万户飞天的时候,围观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但每个人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大约是看热闹的多,看门道的少。骂人讥讽的多,崇敬赞美的少。如果他们当时都把万户飞天的事情记载下来并保留至今。我们今天只要把他们记载的内容看上遍,分析记载的内容中就能大致知道记载者的一二三!

从记载的内容来发现记载者的信息,从记载的内容来嗅出记载者的味道,很有道理,昨天的和今天的福尔摩斯们就是这么干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学着干!

那么,从万户飞天的故事中,到底能够探知出记载者的哪些信息呢?先重温一遍基姆先生的书中引述的内容,然后再做解析。

“大约在14世纪末,有一个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四十七支当时能够买到的大火箭,把自己捆在座椅上,两只手各拿了一个自制的大风筝,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四十七支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上的推力,加上风筝的力量飞向上方……”——《火箭与喷气发动机》赫伯特s基姆。

先从开头的两句分析,“大约在14世纪末,有一个中国的官吏叫万户。”这两句里面有五个关键字“官吏叫万户”。我们先把“官吏”这两个字弄清楚。

什么叫官吏?官吏不是官职的统称。官和吏不是一个体制的人。官是官,吏是吏,官和吏是有区别的!以明朝为例,中了举人才有资格当“官”,比如当县令就必须有举人的学历。而当“吏”却没有学历这道门槛。

“官”是朝廷任命的,工资是朝廷发的,是朝廷体制内的人。而“吏”是没有学历的限制,不是朝廷体制的人,朝廷不会给“吏”发工资。比如衙役就是“吏”,他们的工资来自于县令的腰包。县令如果想要衙役把衙门的门面支撑得像模像样,恐怕自己要多掏点腰包了。

看得出来,“官”和“吏”是有区别的,而且区别很明显,很大。但是,我们在这里看见“官“和“吏“被同时放在一个人的身上。记载者显然不熟悉明朝的国情,他认为官吏就是一个头儿,对于“官”和“吏”的区别,他不甚了解,甚至毫不知情!从这一点可以大致推断出:他不是一个中国明朝人,而可能是一个外国人!

一个外国人?靠谱吗?……继续分析:“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四十七支当时能够买到的大火箭,把自己捆在座椅上,两只手各拿了一个自制的大风筝,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四十七支火箭,”

这段话包含的信息量特别大,不但记载了火箭的数目{四十七支},记载了火箭是怎么来的{买来的},火箭在当时的水平{大火箭},以及火箭市场的供应水平{能够买到?}。还记载了风筝的数量{两只},风筝是怎么来的{万户自己做的}。四十七支火箭是由四十七个仆人同时点燃的。

应该赞叹记载者认真的精神,能够把万户飞天的情节记录得如此详细。同时也使我们更加相信,这不是一个明朝中国人记载的。而是出自一个外国人之手!

为什么呢?看过历史书的人应该能感到,古代中国人关注事物的重点是人物的描述和事件的本身,而对于具体的数字记录相当模糊。比如战况往往会以“大获全胜,歼敌万余人”“敌死伤过百”等等来记载,没有具体的数字,连伤和死也挪一块算。

如果当时有个明朝人记载了万户飞天的事,我猜想大约是这样的:“……万户,身高八尺,相貌堂堂,性豪爽胆大,自幼喜欢拨弄火箭。一日,万户命人在太师椅下捆火箭数十支,自己手持两只风筝,坐于太师椅上,命人同时点燃火箭……”

他对于火箭是多少支的记载不会精确到个位数,而会以“数十支”表述!而对于火箭是大的还是小的,是买的还是做的,多半只字不提。更别说提及“能够买到”的市场供应情况了!

如果是中国古人记载,他不太关注火箭的数目,也不会在乎火箭和风筝是买来的或自制的问题上。他们关注的是万户这个人,关注的是飞天这件事。

从古籍里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对人物的语言和事件的发生描写的很详细,但是对于数字特别是物件的数字,记载得往往模糊,甚至忽略。如著名的木牛流马记载:

“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者,舌著于腹……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肾,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楸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诸葛亮集》

这段记载对木牛的各部位以及功能等,说实话介绍的很详细,但对于数字的介绍相对粗糙。更没有介绍至关重要的木牛尺寸的数字,这木牛有多高?木牛有多长?木牛有多宽?到今天我们也不知道。

这个事例也可以证明:六百年前能够把火箭的数量精确记载到个位数的人,应该不是一个中国古人,剩下的选项就是一个外国古人了!

把基姆的书接着往下看:“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上的推力,加上风筝的力量飞向上方……”

这段话说明记载者这是第一次接触火箭,对于火箭的功能感到非常新奇,十分惊叹,他担心他的读者不明白点燃火箭后会发生什么,所以才把点燃火箭会有向上的推力的这个功能记录下来。

六百年前,中国人玩火箭已经有很多年了,对于火箭被点燃后会发生什么,丝毫不会感到新奇。如果一个中国明朝人在记载万户飞天的时候,在介绍点燃火箭后,再去说明火箭点燃后会产生向上的推力,那就是多此一举,画蛇添足,决然不会的!从这一点来看,记载者也应该不是一个中国人,而是一个外国人。

根据以上探究,作出以下推测:

在六百年前,有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他或许是一个传教士,或许是一个来往于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外国商人,或许是一个出使明朝的某国外交官,或许是一个……总之,他是一个外国人,碰巧目睹了万户飞天的全过程,并且把这件事情用他自己国家的文字详细的记载了下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基姆先生发现了这份原始记载,在确认了这份记载的真实性之后,于1945年把万户飞天的故事慎重地收录在他的《火箭与喷气发动机》书中。

1945年基姆先生讲述了万户飞天的故事之后,苏联,英国,德国的火箭学家也先后讲述了万户飞天的故事,以此看来,这位原始记载者很可能是欧洲某一个国家的人!

种种迹象表明,万户飞天事件的原始记载者不是一位中国明朝古人,而是一位外国古人!

最新小说: 贾蓉 平定天下 太平长安 重生红楼,庶子的我逆袭成大佬 怪谈恋爱流游戏 叶君楚倾城穿越成三皇子笔趣阁 大唐:开局搞科研被弹劾误国! 代王李简 重生明末皇太子朱慈烺 怪异复苏:你管这叫正经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