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日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葛史记 > 卷十一 江阴葛氏世家第六

卷十一 江阴葛氏世家第六(1 / 1)

卷十一江阴葛氏世家第六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北方战火,扬州葛氏,南渡长江,定居于江阴,繁衍生息,自北宋起,江阴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文化氏族——葛氏家族。

据葛胜仲《丹阳集》载:“其先嬴姓,夏后封国于葛,后因氏焉。世籍广陵。唐天祐中,有讳涛者,避,徙江阴,家之。”

“孙、杨连兵之祸”,指割据军阀孙儒与杨行密之间的战争,发生在唐文德至景福年间,即公元888年至893年,而葛涛避乱迁徙的时间是“唐天祐中”,即公元904年至907年,时间的衔接上似乎有问题,为什么孙、杨打仗时不跑,而仗打完了你再迁徙呢,这里就需要交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孙儒战死后,部下刘建锋继续作战,刘建锋战死后,部下马殷被推举为主帅,马殷即南楚开国君主武穆王;杨行密割据江淮,成功遏止朱温南进,使得南方割据势力与北方中原政权并存,是南吴的奠基人,被称为“十国第一人”。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一直在继续,扬州地区是南楚、南吴、后梁(当时朱温掌握大唐政权,公元907年,代唐称帝,建后梁)三个国家激战的主战场,你说这儿还能待么,所以,葛涛于唐朝天祐年间举家南迁。为什么战争一开始不跑呢,这也说明葛涛家族在扬州一带是大户人家,他不像一般的老百姓,没什么家产,说跑就跑了,只要命在就行。

至江阴,葛涛就成为江阴葛氏的第一代始祖.先住在江阴涂镇,即今南闸镇,后在青阳芙蓉湖畔定居,垦殖为生,以耕读传家。

葛涛第五代传人葛宫,字公雅,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即公元1012年,中进士,授中正军掌书记,善属文,上书宋真宗《太平雅颂》十篇,宋真宗看后大为赞赏,召试学士院,进两阶。宋真宗赵恒,好文学,善书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出自他之笔。葛宫作《宝符阁颂》,工部侍郎杨亿观之,大为赞赏。杨亿是著名文学家,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

南充县发生饥荒,葛宫前往救灾,同时派人拿着朝廷檄文,向资、昌两州征调粮食,南充县百姓很快度过饥荒,葛宫惠政不胫而走。南剑州土豪彭孙为盗,依山为基,凭泽聚众,祸害一方,葛宫修书一封,让沙县尉许抗前往,彭孙之徒听罢葛宫书,恍然大悟,数百党徒皆降。并溪山一带多产铜、银,当地官吏以权谋私,虚假瞒报,课税不登。葛宫至,变其法,当年就盈余六百万,朝廷论功行赏,葛宫不受,曰:“天地所产,吾顾盗之,又可为功乎。”

葛宫官至秘书监、太子宾客,宋英宗治平年间,转工部侍郎。宋神宗熙宁五年,即公元1072年,葛宫卒,著有《青旸集》二十卷传世。

葛宫之弟葛密,亦为葛涛第五代传人。葛密生卒年不祥,北宋进士,光州推官,官至太常博士。豪民李新杀人,嫁祸给邑民葛华,并买通了葛华之逆子作伪证,官府将葛华收监入狱。这豪民、邑民又是什么意思呢,豪民指地方上无官职,但有财势,不守法度,凌压百姓的人;邑民,指州县的百姓。葛密得知实情后,派人将李新关入大牢,同时将葛华无罪释放。朝廷赏赐,葛密辞而不受,对州使说,能使案件真相大白就行了,这事以后就不要再提了。葛密天性恬静,曰:“俟罪疾、老死不已而休官者,安得有余裕哉。”年五十即乞骸骨,闲云野鹤,书案飘香,号草堂逸老,平生诗慕李商隐,著《西昆高致》,年八十四乃终。

葛密之子葛书思,生北宋天圣十年,即公元1032年,字进叔,幼聪慧,善攻读,通六经,北宋熙宁六年,即公元1073年,中进士,任睦州建德县主簿,当时父亲葛密年老,书思欲辞官省亲,父亲不允,书思曰:“曾子不肯一日去亲侧,岂以五斗移素志哉”,乃未赴,侍亲十余年,足见其孝。旧职同事上表朝廷赞其孝,被表为泗州教授,书思以父年迈不就,父不忍乃与之行,书思从父意,乃出任新市镇监官。父卒,哀痛守孝,盛暑骨立,不忍去冢舍。守孝期满,又历封丘主簿、涟水县丞。当时,兄葛书元任望江令,与他同隶属于淮南监司管辖。监司,为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有舍兄(自家兄弟)写了推荐信让他署名举荐,又移书至兄长书元处,书思不同意,就把信封好退回。后来,书思官至朝奉郎,于是效其,早辞归隐,宋徽宗崇宁三年,即公元1104年,年七十三乃终,谥清孝,著有《安遇集》十卷,因曾孙葛邲的功名,封温国公。

葛书思之子葛胜仲,字鲁卿,生于北宋咸宁五年,即公元1072年。聪慧过人,九岁能文,文中常妙语惊人,父请师教之,胜仲认为先生才在自己之下,就把自己所写文稿拿给父看,父见妙语之文被先生圈圈点点多处修改,于是给胜仲更换先生。父与宾客谈文论诗,偶有遗忘,叫子来,胜仲对答如流,满座皆惊赞,自此,没有宾客至,父令胜仲至,侍左右。北宋绍圣四年,即公元1097年,中进士;北宋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北宋靖康元年,即公元1126年,胜仲封正四品的通议大夫。次年,靖康之变,北宋亡,南宋高宗即位,封胜仲为通奉大夫,自江阴迁平江,后举家移居湖州,时胜仲五十七岁,历任湖州知州,官至从三品的正议大夫。南宋绍兴元年,即公元1131年,乞骸骨,朝廷先后加封为丹阳郡开国伯、开国侯、开国公。南宋绍兴十四年,即公元1144年,无疾而终,正寝于湖州,年七十三岁,谥文康,次年九月,子立方奉灵柩归葬于江阴花山。胜仲,任京官二十载,地方任职二十六年,历任太学副正长官、兼任礼部试考官、太子府学官,以文学闻于士大夫,所著的《丹阳集》二十四卷、《丹阳词》一卷被收入《四库全书》。

葛胜仲之子葛立方,字常之,号懒真子,南宋诗论家、词人。立方博极群书,以文章名于世,自题草庐:“归愚识夷涂,游宦泯捷径。”南宋绍兴八年,即公元1138年,中进士,历任正字、校书郎及考功员外郎、吏部侍郎,后因忤秦桧罪出知袁州、宣州,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即公元1156年,辞官归隐,卒于南宋隆兴二年,即公元1164年。

立方,与父胜仲齐名于世,现有词四十首传世,多为写景咏物和赠答之作,较少伤时感乱。《四库全书总目》评曰:“多平实铺叙,少清新宛转之思,然大致不失宋人规格。”所著的《西畴笔耕》、《万舆别志》等书现已失传,有《归愚集》、《葛立方诗话》(又名《韵语阳秋》)传世。《葛立方诗话》,评论自汉魏至宋代诸家诗歌创作意旨之是非,《四库全书总目》评曰:“未免舛误,然大旨持论严正,其精确之处,亦未可尽没也。”

葛立方生三子,葛郛、葛郯、葛邲,皆为宋代儒学名家。

葛立方之长子葛郛,淳熙年间,以朝奉郎通判镇江府,著有《载德集》。

葛立方次子葛郯,字谦问,绍兴二十四年,即公元1154年,中进士。乾首七年,即公元1171年,任常州通判,后调守临川,任太守,著有信斋词一卷,淳熙八年,即公元1181年卒。

葛立方三子葛邲,字楚辅,南宋左丞相,亦为南宋著名文学家。南宋绍兴五年,即公元1135年,葛邲就出生在这个五世登科第的书香门第,祖父葛胜仲泰常侍卿,国子祭酒,著有《丹阳集》24卷传世;父葛立力礼部侍郎,著有《归愚集》、《韵语阳秋》、《方舆别志》等144卷。葛邲自幼受儒雅之学熏陶,博学多才、聪慧过人,少时以祖荫受建康上元县丞。建康上元,就是今天的南京江宁,此时金国金海陵王完颜亮大举南侵,金兵来犯,宋高宗想再次逃离临安府,时局混乱,人心惶惶,然葛邲沉着冷静,把上元县各项公务办的井井有条,朝廷留守张浚、王纶为之奇,自此对葛邲另眼相看。

宋孝宗隆兴元年,即公元1163年,葛邲高中进士,成为国子博士,在论州官受纳及鬻爵之弊时,葛邲观点独到,宋孝宗甚喜,特奖谕,授著作郎,后又升正言官,掌规谏,谏官生涯十余载自此始。乾道八年,即公元1172年,宋孝宗出《梅花诗》命奉和,并亲书“安遇”两字赠赐,论葛邲事皆切中时弊,朝廷授予侍御史、中书舍人、给事中;淳熙十三年,即公元1186年,葛邲升刑部尚书。

宋孝宗执政的27年间,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天下安乐,国力强盛,曾力图恢复中原,南宋进入一个相对兴盛时期,史称“千淳之治”,这除了宋孝宗本人励精图治外,与葛邲等众多贤臣的辅佐密不可分。

绍熙元年,即公元1190年,宋光宗受禅。宋光宗与父宋孝宗不和,父逊位后,光宗久不探,然对葛邲治国之才,宋光宗甚为器重,继位之始,就任葛邲为参知政事,葛邲力谏宋光宗,劝他守祖宗法度,进荐人物,谏言曰:“正风俗,节财用,执中道,恤民力,选将帅,收人才,择监司,明法令。”宋光宗采纳了这些谏言,并嘉奖葛邲,擢升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在职三年,升迁右丞相,后又任左丞相。葛邲以魏征为范,怎奈,魏征常有,而唐太宗不常有,谏多帝烦,未满一年,被调任观文殿大学士,时朝廷精简,倡以大兼小,葛邲乃迁建康府兼知府。

绍熙五年,即公元1194年,时任太上皇的宋孝宗大病。见父病,光宗未允太医医治,父驾崩,光宗不服丧。于是众大臣经太皇太后允许,逼迫光宗退位。光宗让位于太子赵扩,赵扩即为宋宁宗。

庆元元年,即公元1195年,宋宁宗任命葛邲兼绍兴知府,凡政令施行、钱谷、刑狱之事,事无巨细,必过问之。后,朝廷召葛邲改兼福建道,时葛邲花甲过半,行途风餐,跋涉露宿,终患疾,乞骸骨,加太子少保。庆元六年,即公元1200年,葛邲卒,朝廷赠太子少师,谥号文定,配享光宗庙庭。

葛邲之事,《宋史》有载,从宋高宗时县丞做起,后辅佐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三帝,一生为官近四十年,官拜左丞相,为国为民,兢兢业业,居功至伟;葛邲为官廉贤,亦为南宋时文学之大家,其才华横溢、学富五车,著有《文定文集》六百卷、《词业》五十卷传世。

江阴葛氏,自葛密始,历书思、胜仲、立方、邲,五世登科第;胜仲、立方、邲,三世掌词命;邲,一人位极人臣。葛密之兄葛宫,葛立方之长子葛郛、次子葛郯,也久历朝堂,亦为宋朝著名文学家。江阴葛氏,枝繁叶茂,人才辈出,在两宋时期,世代为儒学名家,先后中进士三十三人,世代为官,以“五世登科,三世掌词”的佳绩,在当地数百年传为佳话,江阴葛氏这辉煌的一页,也将被后世永远的赞叹和敬仰。;

最新小说: 大明武库 真髓 九转仙医 穿越明朝当皇帝 张雯小龙雯雯 逍遥小侯爷 大明漕运专家 迷航一六四二 盛唐逆子:李恪传 横空出击三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