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精彩小说免费阅读!
第1280章梅岭县好赚钱
那人群里有位苦力说道:“我知道管事大人怎么死的了,他先前骗了那位小少年郎,不,那位小女子。”
那些护卫一听,一问之下,原来是这么一回事,难怪会被寻仇,于是也无人再去追了,皆转身回到队伍,护卫长禀报东家去了。
去往中原的路还是要坐船的,陆路根本不通。
一处码头上,扮作少年郎的公主时嫣在上船时,帷帽不小心被海风吹起,落了下来,露出真容,旁边的行人百姓见到,不由得侧目,这女子皮肤白皙,不似本地人,本地女子皮肤多是黄些。
瞧着怕是哪家权贵家的贵女娇娇,却是穿的是男装,想必是赶路不方便才这么穿的。
也就是在时嫣与卫成上船时,正好开走的一艘大船上,扶拦处站着的杜储往这边看来了一眼,这一眼令他精神一振,他下意识的往前走了几步,可是时嫣却回过身去了,这么匆匆一瞥,事后杜储琢磨着,自己向来记性好,虽说只是匆匆一瞥,但他认定自己没有看错。
事后再派人去码头打听,却寻不到公主的方向。
而时嫣与卫成上了船,这船是往京城方向去的,两人在船上寻了一处避静之处落座,时嫣也带上了帷帽。
这船走了半个月,在一处码头上又上来不少客人,上来的客人一入船舱坐下,其中就有客人开口说道:“们听说了么?吴越国前不久起了战乱,吃了逍遥王的败仗,如今没有动静了。”
“哦?还有这事儿,怎么没听说过,我有亲戚在保昌郡,怎么没听他们说过。”
“他们怎么知道,这吴越国还没有打到咱们地界上来,大家伙的都不知道,我是有一位表侄正好在军营,他受了重伤,借机回家养伤时说的,都说有逍遥王在岭南守着,就什么也不必害怕了,逍遥王向来战无不胜,如今的岭南很太平。”
这两位客人一言我一语的,说得很起劲,又有一人见两人的消息还是前几个月的事,于是接着补充道:“们还不知道吧,这逍遥王妃也不得了呢,说是要修通梅岭山,从此以后就能直通中原了,保昌郡的百姓都传开了呢。”
“还有这事儿?”
这两位客人连忙看向那位说话的老者。
那老者接着说道:“而且修这条道,但凡会点工匠活的去了,一天就能拿到百文工钱,费高价了,而且每天结工钱,绝不拖欠。”
“百文工钱一天?去码头的苦力才十文,去店里做小二也才十五文,那帐房先生,一日工钱也最多不过五十文,这百文工钱是开玩笑的吧。”
“不开玩笑。”老者笑道:“三两银子一个月,这还只是普通的工匠,要是老手,那可不得了,王妃娘娘可是费了高价。”
这老者的话引起了船上的客人注意,里头不少是去外地做工或者走探亲戚的,听到这个消息,纷纷震惊,有人开口说道:“我倒是会石工,不知我能不能去了。”
那老者一听,连忙点头,“那当然能了,只要会些都要,何况还能做石工呢,不知这是去哪儿,若不是急事,我瞧着快去梅岭县看看,这可是一笔大钱。”
那人一听,激动了,起了身往船头一看,又郁闷了,这儿离下一处码头可远着,这海上四面环水,他想回梅岭县也没有这么快了。
此时不只这位激动的站起来,还有二十几人也跟着站了起来,他们也都是工匠,他们正是要去中原谋得出路,如今听到这个消息,个个都想回程了,谁愿意离开家乡,再说若真的将梅岭山打通,以后能直接通中原,哪还担心赚不到银子,不成,都吵着要回去了。
那老者见人这么多,于是说道:“其实除了工匠,小工也收的,便是小工,工钱也比码头上的多,一天也能拿到至少二十文了,若是力气大点儿的,勤快点的,还能拿到五十文一天。”
这一下船上的其他人也都蠢蠢欲动,有人问老者,这消息可靠么?是在哪儿得知的?瞧着老者就是上一个码头才上来的,怎么就知道这么多。
那老者却是捋了捋胡须,说道:“我其实是个地方的教书夫子,此去苏州探亲,不过就在前一处码头,我看到街头贴了告示,正是王府广招四方工匠修梅岭山,如此我才留意了,此事绝无虚假,我愿意以我的秀才功名作保。”
原来还是位秀才公,那自是无人质疑了,皆纷纷上前道谢,这么多人都想回程了,可是到下一处码头还得走上五六日,而若是往回走,最多两日就到了老者先前上的码头,他们到了那儿还能再乘船往梅岭县去。
在这么多人的强烈要求下,老者做为代表,准备同船家说上一声,大家伙的船钱不退了,只要再往回走两日路,到得先前码头,他们下船就是。
那船东家有些为难,于是来问剩下要赶路的人,里头便有卫成和时嫣,两人在刚才听到这一则消息时就震惊了。
公主时嫣更是尖着耳朵听的,先前离开京城时,她有想过去岭南找二嫂,后来她在岭南地界听到了卫成的消息,她就将此事忘了,一心只想找卫成了。
而卫成却是看向自己断了的右臂,想到时烨时,他不想烨哥因为看到他的断臂而心生愧疚,再说他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见他们,不然当年也不会就此悄悄地离开。
便是公主他也没有想过要见的,只是不得已。
时嫣见船东家问了过来,她拉了拉卫成的衣袖,卫成垂下眼帘,瞧着模样是没有商量的余地了。
时嫣很失落,那船东家却是再次问道:“这位客倌,若是往回走两日,算下来就耽搁了客倌四日的时间,可有问题?我会给客倌补偿一些银子,毕竟这些人回去也是为了修梅岭山的路,这是造福百姓的事,将来岭南的百姓会记住们的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