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花说这话,眼神虚瞟的往王崔氏脸上看,见她除了平静还是平静,看样子是真的被伤透了,也是个可怜的女人啊。
她尤为的不解恨,刚才这个畜生,明显得是冲着她下重手的。若不是姬小姐阻拦,还有她的侍卫出手,怕是得吃亏。
这会见他跟个死狗一样,一动不动,闷声暗骂了一句:活该!
渐渐地人群中开始议论开来,无非就是在指责王大牛的为人,加上被他牵连的连房子都不分了,这种人真的该被打死,而不是打晕。
王方根摸摸鼻尖,想着趁现在说两句好话?纠结着该如何开口,脚往前抬了半步刚想要站出来,却被一人截先了,只好默默的收回脚,无奈的等着吧。
崔志高将手中熟睡的孩子小心的放入王崔氏的怀中,在她欲言又止的神情中坚定的走到台阶处,果断的跪下。
板着小脸的小人儿,先是没有说话,重重地磕了几个头,接着便是大声地说道:“姬小姐,求你跟姬大人说说,给我小姨和离吧!”
“我已经十岁了,是个大人了,小姨和离之后,我会赡养小姨。我小姨被那个人,每天打骂,他都没当我小姨是个人,我每日看到小姨生不如死,只能忍气吞声的表现好一点,也许这样小姨就要好过一点。”
他在说这些的时候,铿锵有力,可是姬臣却在微弱的火光中看到他眼底的泪意。
王崔氏闻言,没有忍住,泪如雨下,压抑的哭声是最凄凉的哀伤。
“你们知道,休妻与和离,天壤之别。休妻乃是女子在犯了七出之罪或是男方极力不要妻子的情况下,做出的女子下堂之举。”
“而和离,是男女双方过不下去的举动,只不过被男子歪斜了本意,有着女子休弃丈夫之意,从而让男子觉得他们的尊严被侵犯,极力抵触之后,就让和离成为闻所未闻的虚设。”
说罢,她深深的叹息,双手背与身后,缓缓的渡步,略一沉思,停步抬眼,直直的望向了王崔氏,眼底闪过一丝认真,“王崔氏,你可下定了决心要做这和离的第一人?”
一旦和离,王崔氏将要面临的是来自各方的指责还有谩骂,光是男人的角度就会感觉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和脸面上的侮辱。
还有那些被洗脑的女人们也会唾骂她的矫情,若是过的不顺心就要和离,抛夫弃子,那还活着做什么?不如直接撞死,也许还能埋进夫家的祖坟。
若是和离了,一辈子都会被人唾弃,死后更是胡乱的葬了,成为孤魂野鬼。
姬臣的意思就是想要提醒她,舆论的暴力并不必冷刀冷枪的威力小,她可有想过能不能承受的起?
若是让她置之不理,她又做不到,这样一个生活在家暴里的女人,无疑触动了她的心软,想要帮助这个可怜的女人。
王崔氏停了哭泣,不敢置信的瞅着她看着自己询问的目光。
她忙快走两步,跪在了崔志高的身边,坚定的点头:“民妇决定了,和离,哪怕之后是痛不欲生的生活,民妇也心甘情愿。”
是的,只要孩子们开心的活着,她吃再多的苦又如何!
面沉如水的姬臣,看不出任何的情绪,只稍稍的低吟片刻,幽冷的眼眸半眯着,在所有人提着一颗心等着她决定的紧张时刻,她开口了。
“好,我帮你和离。”
崔氏如释重负的掩面大哭出来,崔志高也是替她高兴的流下泪,连着熟睡的孩子,三人抱头痛哭。
姬臣的心情无比的复杂,自从替这些人谋算开始,她就见了好几场这样痛哭流涕的场面。有的是伤心而哭,有的是喜极而泣的哭,有的是发泄的哭,可最终好像都是心满意足的哭。
她缓缓的抬头,遥望毫无星际的黑空,先前被王大牛所带来的愤怒好像也没有那么糟心了。
既然选择了这条满是荆棘塞途的道路,又怎么会因为一个小人物乱了心神,越往后她将面临的只会更困难。
遇到的人也会越来越厉害,到那个时候,难道她也这般任性的一走了之吗?当然不可能,磨砺前行才是她姬臣需要做的。
星眸之中猛的强势又霸道,且有着不容置喙的一丝冷意。
漫不经心的抬眸,瞟向对面黑压压的人群,此刻只有崔氏三人的哭声,在也听不见任何的讨论声。
这里面到底有多少人是同情崔氏,又有多少人鄙夷崔氏的,她不得而知。她知道的是,一个和离的没有娘家的女子,带着幼子和外甥想要立世,那就必须有一颗强大到无法撼动的内心。
若是这个崔氏真的能立起来,她倒是佩服的,说不定还会出手相帮。
就如她所想,人群中有人对她答应崔氏和离的请求,而满心的不赞同。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在册子上最先看到那名老举人,姬臣打算开学堂聘用的老师。
他衣衫上打着补丁,这已经成为了这群人的标志,很好识别。花白的胡须加上一张严肃古板的脸,还有那挑剔一切的眼神,让人的第一印象就不是很好。
他慢慢的推开人群,在姬臣困惑的目光中走上前来,她以为就是个老人家,不曾想,人家一开口就是指责。
“姬小姐,老夫对你救助这些苦难的人,心怀感激,也深感欣慰,有女如此,姬大人定也是位,宽以待人,厚德载物之人。可姬小姐就刚刚同意崔氏的和离请求,实在是让老夫不敢苟同。”
“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
“夫妻本就是阴阳,一方倾斜,只能说这一方自己抬不起来,如何要怪得了另一方的强势?”
“崔氏与王大牛能成为夫妻,本就是天意,虽说现在因为王大牛虐待崔氏,导致了崔氏不堪被殴打而提出了和离。姬小姐却不能不征求王大牛的意思就决定替他们和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