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日小说 > 历史军事 > 杨家抗日风云录 > 第二百零八章 教导总队

第二百零八章 教导总队(1 / 1)

对于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这支部队,杨柏嘉在十七路军教导营的时候,早就灌了满耳朵。教导营是在全十七路军挑兵,而教导总队则是在全体中央军中挑兵。所以说起来宪兵有挑新兵的优先权,但面对的对象毕竟是刚进军营的新兵,当然也仅仅只能挑挑个头、身体和形象。教导总队可不一样,只有具备培养成连排长素质的兵,才有可能人选。

其实这个思路本身,我们现在还在用。毕竟纯粹靠军校一条路来培养下级军官,太狭窄了。这样很多文化低一点、但军事素质很强的出身行伍的老兵,就失去了上升之路。所以现在解放军各级部队的教导队,也是进行这样的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来培养士官。

当然所谓的从全军挑兵,这也就是一种理想。实际上在当时的通讯和管理条件下,只能说勉强达到了一定程度,还是要以中央军校的学兵为主要来源的。这就很了不起了,毕竟中央军校也就是黄埔,学兵的素质在那里摆着。那个年代有志从军的,谁不向往黄埔?

实际上最早开始重视和发展教导部队的还是江结時。教导部队在国军军语中是一种示范性质,等于是给各部队立一个榜样、一个标杆。这其实是组建教导队的第二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先让军校生有一个实习的地方,同时也是从老兵中给部队培养一批士官,当时主要就是班排长。可以这么说,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在其前期,也就是德国顾问团还没有大举来到之前,就是一所军中的随营军校。后来德国顾问团来了以后,由于建设德械师的需要以及实际困难(毕竟德械太少、来得又太慢),所以就在德国顾问的建议下,发展成为样板师,首先为各个德械师作好示范。

所以我在前面就说过,在德械师中编制和武器最为充足的,就是教导总队,是德械师的第一层次。德械师的第二个层次也就是87、88和36师,以及税警总团,装备的火炮都基本上在75毫米以下,税警总团甚至有一个战车队,这连那三个师都没有。但这都不厉害,厉害的是教导总队早就有重炮团,也就是105甚至150毫米重炮,所以我以前说过教导总队才是最像德国师的德械师。

所以应该这样理解德械师:第一个层次就是教导总队。它跟我说的第二个层次的四个师共同点就是都接受过德国顾问团的亲自训练,但它跟这四个师的差别主要是两点:第一它的编制跟税警总团差不多,就是满编、甚至超编,其他三个师都是一万左右,而教导总队以及税警总团在沪战期间都是达到好几万人。第二就是它有重炮,不光是战车。

为什么那四个师归于第二层次,一是编制小(税警总团除外),二关键是德械到的数量较少、品种不全。到了这四个师之外的其他德械师,那主要差别就是两点:一德械更少更不全;二帮助训练的德国顾问更少。

还有就是,税警总团一直都不算国军序列的正规部队,所以尽管它人多、装备多,我也只能把它跟那三个师归到第二层次。您别忘了,这里的关键还是两个字:重炮。这就是第一层次跟第二层次最大的不同。

在北伐之前很早,黄埔就有两个营级建制的教导团。这两个教导团经常和学员混编组成团建制的野战部队,这也就是黄埔学生军逐步成长的地方。所谓的国民革命军,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筚路蓝缕的发展起来的。

由于江结時特殊的重视,最新的装备、最新的训练课程与部队编(制)装(备)往往先由这个部队进行实验。为了培养实战能力,黄埔军校基本上一直维持着这么一支有实战能力的团级步兵教导部队与若干连营级特种兵(指特殊技术装备,不是现在的特种兵)教导部队。

而且从北伐开始,军校就有以教导部队编成实战部队参战的习惯。甚至五期、七期有将学生编成混成团参战的记录。军校五期因此有大量学员在龙潭战役中阵亡,成为前几期毕业生中人数最少的一期。可以说我们在批评江结時军事水平不高的同时,也别忘了他在这方面的前瞻性眼光,还是很厉害的。

1930年5月,中央军校编成了一支两旅六团制的教导第二师,教2师这段时间是军校教导部队早期的发展高峰期。当时这个教2师将所有军校的新锐武器都编进去,其特种兵有两个炮兵团(也就是军校的两个教导炮兵团),再加上骑兵连、工兵连、辎重连、学兵营与战车队,按当时的军事水平这是相当现代化的精锐部队。

实际上这个后世经常说的教2师成立的时间比较晚,这已经是北伐之后国民党表面上统一全国以后的事情。其实早在1924年11月20日,也就是大概第一期学员毕业的时候,黄埔军校就以军校学生组成教导1团,当时是何应钦任团长。1924年11月中山先生下令黄埔新军改称校军。到了1924年12月26日成立教导2团,由王柏龄任团长。

1925年2月这两个教导团参加东征,由江结時指挥(周恩莱任党代表),在淡水、棉湖两次战斗中获胜,3月底克复汕头和潮州。1925年4月13日将教导第1、第2团合编成党军第1旅,旅长为何应钦。1925年4月21日,党军扩编時又陆续成立了教导第3、4、5团。

1925年4月29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建设党军案,黄埔校军改称为党军,中央执委会任命江结時为党军司令节制党军第1旅。不久,党军第1旅扩编为党军第1师,师长为何应钦。此后又以后来成立的教导第4、第5团合编成党军第2师,王懋功为师长。这就是后来大放光彩的国民革命军,最初的种子。

1925年改组原来的广州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后,建立了国民政府隶属下的军事委员会。1925年8月18日,军委会决定将各个地方军名目取消,统一组建“国民革命军”,起初编为5个军。这就是国民革命军正式成军之日,可以说这一切都跟黄埔军校、黄埔校军和教导部队,是分不开的。

1925年8月26日.第1师(由教导第1、2、3团编成)和第2师(由教导4、5团编成)合并为国民革命军第1军,江结時任军长,廖仲恺任党代表。9月19日任命周恩莱为第1军政治部主任。

1926年1月4日新的黄埔军校教导团扩编为教导师,这个时间要早于前面说的教2师成立时间整整四年多。1926年1月20日何应钦接任江结時担任第1军军长。其后教导师改称第20师,师长先为王柏龄,后为钱大钧。这可不仅是改个名称那么简单,这实际上是又一次取消了教导师,变成了纯粹的野战部队。

这段历史就表明,国民革命军最最嫡系的第1军,就是源自黄埔军校教导团。当时的第1军共5个师:第1师师长王柏龄,第2师师长刘峙,第3师师长谭曙卿,第14师师长冯轶裴.第20师师长钱大钧。1926年3月,老江通过“中山舰事件”逼迫第1军内的共产党员退出,周恩莱被迫离开第一军,由邓演达继任政治部主任。

前面说的教2师,很快也变成了普通的野战部队,也就是后来很有名的第4师。这是因为在中原大战结束之后,军校以德国顾问的规划开始编组中央军校的教导总队。这个总队成立于1931年1月,最初编制两个步兵营及炮兵连、工兵连、骑兵连、迫炮连、特务连及通信连。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团级建制的部队,主要用于德式步兵团编装之试验以及新武器的研究。

这两个步兵营规模也不大,而且缺乏实战经验,因为主要是用于编装实验的。炮兵连用的是德造卜福斯山炮。工兵连则以新配器械演练架桥、筑城和爆破,而且分为不同的爆破类型:铁材、木材以及混凝土。骑兵连不光是骑马,也开始学着驾驶摩托车。通信连则主要学练电话线的架设,这是国军重视有线通信的开始。

一直到1933年6月桂永清上任总队长之前,这支部队始终只是一支纯粹实验性的部队,编制小,也没有实战能力。

桂永清被人评价为有“著名之组织长才”。在他的大力扩编下,教导总队成为一支真正的野战部队。他拉来的两位总队副,周振强与张坤生,跟他都是黄埔一期的同学。部队改为一个整团,有步兵三个营,还有步榴炮连及通信连。总队还直辖有军士营、特务连、骑兵连、工兵连、通信军士连、军官教育队、卫生队、军乐排和汽车队。在桂永清的改革下,教导总队再度成为国军中正式的战列部队。

最新小说: 诸天武侠:从全真开始 我的女友是诡异 快穿之女主终结者 说了多少次,别管我叫大哥! 催昭嫁 公主万福 三国美色 霓裳铁衣 真名媛穿成假千金 穿成首辅大人的童养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