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民办教师停薪留职去下海
在川东林家村,1992年底的那场雪让1993年的春节显得特别寒冷。(飨)$(cun)$(小)$(说)$(網)免费提供阅读大雪过后是日复一日的寒霜冻,高山上的雪融化了十多天才还原了大山的本色,关帝庙广场边上的雪墙则融化了半个月才消失了踪影。但那个春节却过得很热闹,从林家村走出去在深圳安家的三兄弟带着家人回去了,见着乡亲近邻总要送些礼。正月间相互请客吃饭那是自然的事,迎客进门的火炮声响在年初是此起彼伏。那种酒宴上推杯把盏的热闹不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热情也印在心里。那刘心民、傅兰春在关帝庙广场解说去深圳务工的事的的确确暖了大家的心。那些想去务工的人无论是本村的还是邻村的,那些无论是往年在别处务工的还是今年第一次想出去的,现在形成了一个意识,要务工去哪?回答只一个,深圳呀,为啥?那里气候适宜,没有寒霜冻啊,又有亲邻近友在那边安了家,谋了职,去来有个依靠,有个定准,还有哪里是比这更适宜的选择?!
从林家村出去到深圳务工的人回来了,在城里找到了工作挣到了钱,改变了行装,出手也阔绰,不用他们介绍吹虚,亮亮腰包便知底细,这就是榜样,这就是牛b。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能那能,挣到钞票就是有能。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这些改革浪潮中的市场经济思想观念在改变传统的思维想法,现在大家想到的不是多积些农家肥把庄稼育茁壮些,让生产出的粮食撑饱肚皮。现在大家肚皮不饿了,但衣着还不光鲜,那是庄稼地里不能产出的,得用钱币去换取,还是腰包里掏得出钱币才是万能的。
林家村的务农人放开锄头扁担要去准备办理特区边防证。林家村的生意人处理了积压货要准备远去的路费。林家村的手艺人收藏好工具,告别了同行要去远处城里谋手艺。林家村的读书人已把‘‘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故训抛在脑边。曾经希望通过读书能达到出人头地谋得个终身的铁饭碗,吃国家粮,现在家乡在实行体制改革,铁饭碗都打破了,读书还有啥用?!中考不中干啥?务工啊!高考不中干啥?还是务啊!走走走,都去务工。林家村经过几年务工潮的流行,曾经的热闹乡村,渐渐走得只剩下妇幼老弱,如同久历战争的大后方,能走的都上了前线,大致方向还是深圳。
这其间的许多故事是平凡和重复的,却有四个人的故事不得不说,那就是民办教师赵有国,木匠师傅曹志兴,流浪汉傅传中,落榜诗人邱德志。下面就先说说民办教师赵有国吧。
赵有国是赵有福的堂弟,八十年代中期的高三读了三届,还是名落孙三。长期在煤油灯下薰熬,眼睛近视了,家里的后续力量也精疲力竭了,要是能金榜题名,倒是能筹集到支持的力量继续读书,那应另当别论。土地下户了,一家一户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家里的劳动生产用不上这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务工这时还没兴起,干什么?那时村里临时教学点差小学老师,有人推荐他去代课当老师,他也乐意就去了。
这时的小学教师除了有一定经历的老教师,便是组织上分配来的年轻师范生。师范生是读了初中就考读的,读三年后便可分配去教小学,所以一些师范生的年龄还没赵有国大。要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那些师范生还没有象赵有国这样在高考录取分数线下不远处晃动几届的人。赵有国当初是小瞧了师范,也是有人劝说,要是考,他也能考上,他那时想读的书是考上大学。
除了老教师和师范生,小学教师队伍中还有一批人,那就是老教师和一些当官的子女去教书,读了初中能上讲台就行,这叫顶班,叫子承父业或女承父业。这时的教师也按资历评级,分为公办、民办和代课。所谓公办就是政府机构承认资历,由文教部门发工资,也叫财政发工资。政府机也承认民办教师的资历,但工资的支付一部分是财政,一部是乡镇和村社的农税提留统筹。代课那完全是临时性了,工资没有财政分发,全是统筹,数额也比前两者低。要是上面有政策性教师分配下来,没有自己的位置,代课教师也只好卷被子走人。
在没有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年代里,小学升初中要硬考,考中的只是少数。赵有国到村里去代课,领导觉得这年轻有才的高中生去教低年级太浪费了,得要他担大任教毕业班。其实一些老教师也是教不了高年级的,习惯的记忆和教学方式方法让他们只好教到三四年级,再往上就不能胜任了。但政府还得把这部分教师留着,这是为什么?是因为老教师是在文化人缺乏的年代里熬度过来的,没功劳也有苦劳,现在不能让他们卸职,卸职就是对教育的不尊,对功臣的不尊,卸了老教师的职招新人进来又会增加财政负担。所以老教师就这样一直要教到退休,工资还得逐年上涨,就连他们的子女要顶班入职教师队伍,政府部门也要优先考虑。
教毕业班要背负升学压力,赵有国敢于接受挑战,一心扑在教学上。功夫不负有心人,连年三届的升学率都是全乡第一。这可乐呵了好多家长,很是夸耀这个有能力的年轻人,有家长托着媒要接纳这年轻人做自己的女婿。也就在这期间,赵有国结婚了,妻子也是一个落榜的高中生,名叫张丽丽。
赵有国教小学毕业班三年连中第一的消息在乡镇里快传。几个初中的老师一次聚在一起议论说,嘿嘿,那高中生去教小学生,那也就是大才小用,没什么可牛的,要是能把我们这初中的毕业班也教个全区全县第一,那才算牛的。山上说话,山下有人。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话被中学孙校长路过听见了。孙校长与赵有国有一点亲戚关系,曾教过赵有国,当初劝他考高中而不考师范就是他的主意。自己看好的学生高考落榜教小学取得好成绩,他为他高兴,也为他惋惜没能考上大学,心中也有些自责的味道。这时初中也还差老师,尤其是教英语的,要是能让他来教初中,除了工资高一点,那也算是才尽其用了。
一天,孙校长来到赵有国的家说明了来意。赵有国有些受宠若惊,还是有些担忧说:‘‘孙校长,首先感谢你的好意,我虽能教好小学,那也是偶然的,能不能教好初中,又是难教的英语,我没有信心。’’
孙校长说:‘‘年轻人,就挑战一回嘛,我知道你英语成绩好,很有学习心得,一定能教好。当初要是你去考师范,现在也算是堂堂正正的教师了,算是我还你一份情,教好了成绩是你的,教差了责任是我的,年轻人,就敢闯敢干嘛!’’
有了孙校长一番鼓励,赵有国也想到初中去试一试,可这还得向村里打招呼啊。到村里去一说,村里不愿放人,而且马上组织材料上报把赵有国升为民办教师,赵有国还是领了孙校长的情去了初中,算是借调,村里把赵有国的民办教师职位也就暂时保存在那里。
到了初中,赵有国的压力大了,自己也变得更勤奋了,在英语自习课也是坐在教室里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为了解决后顾之忧,孙校长还把张丽丽介绍到中学教历史。英语历来是农村乡镇中学难教的课程,初中时才开始接触,没有历史基础,枯燥乏味,难记难背,许多人又抱着‘‘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的口号。可是英语又是中考必考科目,学英语便成了那些想升学的学生被逼着学的科目,毫无多少兴趣可言。赵有国根据自己的经验创造出了一种兴趣学习法,而且鼓励学生随时随地记写听读书说英语而不要害羞。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检,果然取得了整体学习的上升。孙校长最初想要赵有国教毕业班,赵有国没同意,说怕出不了效果,丢了孙校长的脸,而是从二年级开始教四个班。经过两年的努力,又经过毕业考试删除了一些总成绩差的学生。中考升学成绩下来后,赵有国所教英语单科平均成绩居区里十几个乡镇第一,居全县百多个乡镇第五。这算是这乡镇初中成立以来最好的成绩了。有了全校学习英语状况的大改观,赵有国从第三年起年年都带毕业班。年年的中考成绩都是全区第一。还分别取得了全县第一、二、三名的好成绩。
取得好成绩,自己高兴,校长高兴,学生家长高兴,教育部门高兴,还能发到适量的奖金,看起来这是个十全十美的事。可是赵有国的身份还是从乡下小学的民办教师借调到初中的代课教师,身份地位和工资级别还在别人之下。这时也有一些教师教学成绩平平,他们是把精力和兴趣投到为自己升级转正上,按政策规定也得到了升级转正。赵有国不想那样,他觉得那样自己虽然获得了最大利益,许多学生的青春年华就被废掉了,要是他也那样,他的教学成绩必然也跟不上去。
面对好成绩,孙校长也一次次组织材料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接纳转正赵有国的教师身份,可是这没有由小学代课教师转为民办教师那么容易,没有这样的政策规定,谁也无权办理这事。等了一年又年,灰心了后又振作,成绩还是一年年的好。
当看着林家村人走出去务工挣到了钱,也听说深圳那城市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赵有国有时也萌发过到外面去闯荡一下的想法。毕竟自己有堂哥在深圳安了家,可还是觉得务工不是长久之计,人们总会尊重读书,尊重教育的,自己还是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老师。年复一年的努力和等待没有结果,赵有国觉得自己还没有在小学教书受到尊重,于是硬着头皮去向孙校长请辞。
待说明来意后,孙校长说:‘‘有国啊,我知道我有些对不住你啊,这也是体制的约束,我也没办法呀,我既想留你,也想你到外面去闯一闯。留你是为了学校好,放你走是希望你发展得更好,让这里的人看看,也让这里的体制看看,你自己选择吧,哪样我都支持你们。’’
赵有国说:‘‘孙校长,谢谢您曾经的关心和照顾,我这来是去意已决,我不想多说什么,只希望前路有我创造的机会。’’
赵有国感念在小学当教师的优待,把民办教师资历办理了一个停薪留职的手续,希望要是去城里不如意,回来就当一辈子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