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汉城的条件比较困难,但是崔永建还是拿出了部分钱粮开办学校,用来教导那些朝鲜儿童。
对于开办学校,崔永建的心态是复杂的。
能够让朝鲜的儿童读上书,这无疑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而且崔永建已经意识到,朝鲜想要真正富强起来,必须要提高百姓的文化水平,这点金州军已经有了足够的证明。
学校里能够学习的是什么?汉字,以及汉字书写的诗词文章。
其实朝鲜以前的知识分子学习的都是汉字和汉文,学堂里才不会教朝鲜文字那种低级的东西。而且朝鲜的官方文字一直都是汉字,公文往来也全都是汉字,不会汉字连当官的资格都没有。
崔永建从来就没有想过用朝鲜文字来教导朝鲜的儿童,因为他自己都认为朝鲜文字是低级的,怎么可能让那些朝鲜儿童去学习?
只是崔永建知道鲁若麟推行汉化的决心,不光要让贵族学汉字、说汉语,那些平民百姓更是鲁若麟汉化的主要目标。为此鲁若麟甚至将金州军免费上学,包吃、包衣服的那一套都拿出来了,可见推广的决心是非常大的。
崔永建并没有因为推广教育有汉化朝鲜的风险就不去执行,反而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了。
现在他需要的是彻底改变朝鲜人贫穷、落后、愚昧的现状,至于汉化,那是几十甚至上百年之后的事情,他是顾不上,也管不了了。
崔永建知道鲁若麟占领朝鲜具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原本按照鲁若麟的计划,是准备在灭掉满清之后征战中原的。那是才是鲁若麟一直向往的地方,那里有鲁若麟一直渴望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口。
鲁若麟虽然对金州治下的百姓一视同仁,但是崔永建知道鲁若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汉主义者,这从他一直不懈余力的推行汉化就可以看出来。
在满清和大明还未被鲁若麟征服的前提下,金州军先拿下了朝鲜,以鲁若麟步步为营的性子,肯定会先将朝鲜经营好再向外扩张。因此各种资源也会优先向朝鲜倾斜,这样的机会错过了就不会再有了,所以崔永建有很大的紧迫感,需要在这段时间抓紧将朝鲜的基础打起来。
当金州军将这一套在汉城推行的时候,立刻在汉城里引起了轰动。
百姓们是欣喜若狂,根本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情落到自己的头上,纷纷迫不及待的将自家子女送到金州军设立的学校里。
没错,金州军不光要求男孩子上学,女孩子一样要上学,再一次刷新了朝鲜百姓对金州军的认识。
在儒家文化圈里,重男轻女是一个普遍现象,朝鲜自然也不例外。要不是金州军要求适龄儿童都得去上学,而且提供的待遇确实很优厚,朝鲜百姓真不一定愿意将自家女儿送出去上学。
不过百姓都不傻,而且喜欢占小便宜,以前不让孩子读书是因为穷,没有那个能力。既然金州军提供免费的学校,让自家女儿去认识一些字,学一些本领也是好的,将来也能嫁个好人家。反正又不要钱,还能吃饱肚子,换一身新衣服,干嘛不去?
与普通百姓的兴奋不同,朝鲜的权贵家族得知金州军推行免费教育之后,心情犹如跌入了深渊,比死了爹娘还难受。
这些朝鲜权贵之所以能够长久保持富贵,除了出身之外,与他们垄断知识也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鲁若麟让朝鲜的平民子弟也读书,以平民子弟的数量,出人才的概率比那些权贵们高多了,以后做官再也是权贵们的特权了。
而且鲁若麟唯才是举的用人风格,注定了权贵之家们再也不可能垄断朝鲜的朝堂,衰落几乎肉眼可见。
虽然预料到了自己的未来将不再辉煌,但是这些权贵们什么都做不了,要么去适应,要么灭亡,金州军并没有给他们多余的选择。
朝鲜的学堂全都是征用的豪门大院,环境甚至比很多衙门都要好很多,可见金州军对教育的重视。
崔永建和李义仁带着鲁若麟视察其中的一所学校,这个学院可谓是金州军所办学校中最大的一个,一共有上千名儿童在这里就读。
这些儿童中不但有汉城居民的子女,甚至有很多失去父母的孤儿。这些孤儿不但在这里学习,甚至直接就住在学校里,这也是金州军广为朝鲜百姓称赞和拥护的原因之一。
通过这些年的教育,金州军的人才终于开始出现一个小的井喷,不说成为高端人才,起码掌握基础知识的人是越来越多,安排一部分人到朝鲜教书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学校里现在还在教汉语拼音,让这些朝鲜儿童认汉字、学汉语是最基础的任务,同时也要宣扬金州军的光辉事迹,增加他们的认同感。
做好事不留名不是鲁若麟的性格,何况这些宣传能够大大加强金州军统治朝鲜的合法性,肯定是不能放松的。
鲁若麟的视察风格崔永建非常了解,当一行人来到学校时,孩子们正在上课。他们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一个个衣着整齐的孩子端坐在教室里,认真的跟老师学习知识,这样的场景让鲁若麟满意的点点头。
“很好,临江辛苦了。这些孩子以后都是金州军的未来,一定要好好培养起来。”鲁若麟对崔永建说道。
“都督放心,下官一直记得您的一句话: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朝鲜想要真正富强起来,为金州军的发展壮大出一份力,这些才是重中之重。”崔永建用力的点点头。
“不谋全局者不能成大事,你能明白就好。”鲁若麟满意的点点头。
虽然局势的发展有些出乎鲁若麟的预料,原本朝鲜在鲁若麟的计划中是排位非常靠后的,是征服中原之后才会下手的目标。不过现在既然出现了这样的好机会,鲁若麟也不会那么死板,先拿下朝鲜也不是不可以,正好让朝鲜为征战中原做后勤基地。
“我朝鲜百姓能够成为金州军的子民实在是三生有幸啊。上千年来无论是外族统治者还是我们朝鲜自己人,什么时候对百姓这样好过?相信在都督的治理下,朝鲜很快就能够像金州军一样富裕起来。”李义仁在一旁拍着鲁若麟的马屁。
“从汉朝的时候起,朝鲜就一直是华夏的一份子,只是因为山高路远,远离中原,才渐渐与中原王朝产生了距离,现在是到了让朝鲜回归华夏的时候了。你们要让朝鲜的百姓知道,我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剥削奴役他们,而是要带给他们更好的生活,保护他们不受鞑子和日本人的欺负。只要我们在朝鲜一天,就一定会让执行我们的承诺。”鲁若麟接着指示道。
为了更好的汉化朝鲜百姓,追根溯源唤醒朝鲜人的血脉历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这个年代身上有汉人的血统可不是什么耻辱的事情,而是一件非常值得夸耀的资本。朝鲜人的组成非常复杂,有北方的草原民族,也有原来半岛上的原始部落,当然更少不了中原汉人的血统。
要知道箕子朝鲜一直被朝鲜人视为自己历史的一部分,而箕子可是商朝后裔,妥妥的华夏人。
宣扬自己的汉人血统和文化肯定比说自己出身野蛮人和部落要好听得多,所以鲁若麟相信以朝鲜人那种自卑的心理,金州军大力宣扬朝鲜人是华夏人的一部分肯定会得到不少朝鲜人的认同。
崔永建和李义仁见鲁若麟想要把朝鲜人归于汉人的一部分,有些窃喜又有些担忧。
虽然朝鲜一直在打造自己小中华的人设,一切都在向中原王朝学习,将自己与周围的野蛮人区分开,但是在中原王朝看来,朝鲜依然属于化外之民,只是比那些蛮夷稍微开化一些罢了。
朝鲜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独立,甚至在那些强盛一时的王朝下幸存下来,并不是朝鲜真的有多强,而是因为朝鲜实在太穷了,实在不值得中原王朝花精力直接去统治,还不如收朝鲜上贡的钱财和女人更划算。
朝鲜人就是在这种特俗的情况下,养成了自卑又自大的心理。
将朝鲜人说成是汉人,崔永建和李义仁既为向往又惋惜。惋惜朝鲜将失去自己独特的属性,又向往成为天朝子民的荣耀。
“都督,这样做合适吗?会不会被人诟病?”崔永建小心翼翼的说道。
“诟病什么?难道朝鲜不是箕子后裔,为我华夏的一份子吗?”鲁若麟反问道。
“我们当然是箕子后裔,这是确凿无疑的。”崔永建和李义仁急着说道,大有谁否认跟谁急的架势。这可是朝鲜唯一值得说道的历史渊源,可以证明朝鲜不是野蛮人出身,怎么能够被质疑。
“既然是的,那还怕什么质疑,就按我说的做。”鲁若麟一锤定音。“还有,壬辰倭乱的事情也要大力宣传,特别是援朝的大明将士们,这都是我们一家人相互帮助的最好例子。要不是把朝鲜当自己人看,大明会这样全心全意的帮助朝鲜抵御倭寇?”
被鲁若麟这样一说,崔永建和李义仁确实觉得在华夏爸爸眼里,朝鲜是最特殊的那一个。
不仅派大军帮助朝鲜复国击退日本,连大赚特赚的朝贡也允许朝鲜一年一次,这在周边藩国中可是独一份的。
“都督说得是,是我等目光太短浅了。”崔永建和李义仁赶紧认错。
以后的朝鲜和韩国为了突出自己的“辉煌历史”,大吹特吹李舜臣,好像击退日本大军的是李舜臣一样。其实李舜臣在历史上的作用远没有那么大,不过是明军底下打下手的朝鲜将军,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胜利。
但是朝鲜和韩国实在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人物来证明自己在击退日本中的起到的作用,只能拼命的拉高李舜臣的地位,把他吹成战神一般,实在是可笑。
真正击退日本的其实是援朝的明军,不过后世的朝鲜和韩国选择性的遗忘掉罢了,全都是一群忘恩负义之辈。
好在这个时代的朝鲜对这段历史还比较认可,反而是李舜臣并不那么受待见,吹一吹援朝明军对崔永建和李义仁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还有,以后在学校里尽量用汉语上课,要让孩子们尽快学会说汉话,否则以后沟通起来都不方便。对于会汉话的人,我们要优先使用,重点提拔,提高朝鲜百姓学汉话的积极性。”从语言上实现朝鲜与中原的统一,当所有的朝鲜人都说汉话的时候,即使以后出现什么变动,朝鲜也会成为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都督。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在学汉话了,只是汉话对那些普通百姓们来说实在太难了,只能先从孩童开始抓起了。”崔永建苦笑道。
朝鲜话与汉语区别其实很大,在语序上存在很大差异,想要学习难度确实大了一些。
“慢慢来,等他们知道了会汉语的好处,自然会主动学习的。”鲁若麟知道这是个长期的事情,急不来的。
“现在学校还有什么困难?”鲁若麟问道。
“其他的倒没什么,就是粮食还是有点紧张,经费也有些不足,纸张和铅笔不太够用。而且随着北方难民的到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需要读书,必须在老师和物资上准备充分才行。”崔永建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朝鲜现在到处都要用钱,很多物资都是从金州军运过来的,成本比较高,让汉城周边的孩子都有书读,对崔永建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考验。
鲁若麟想了一下说道:“朝鲜这边已经拨了太多的经费,再向财政司要钱也不太好,让雪晴的慈善会拨一些资金和物资吧。”
崔永建大喜:“谢都督!谢夫人!有都督和夫人实在是我朝鲜万民之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