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1 / 1)

佛主讲:阿难,你常常在早晨时摩抚你的头,这是什麽意思?

抚摩所知觉到的触受,是在你的手上呢,还是在你的头上?

如果触受是在你的手上,那麽头就无所知觉,怎能够知觉得到呢?

如果触受是在头上,手就没有用处,这又怎麽能叫做触摸呢?

如果触受既在头上又在手上,那麽,

你阿难就应当有两个身体感官通过神经系统传到一个脑中枢。

如果头和手只是一个触觉,那麽,你的头和手就应当只是一个物体。如果头和手是一体,就不会有所触摸。

如果头和手各是两个器官,一个身体,那麽,触摸到底在哪里?

在触觉手,那就不在所触觉的头,在所触觉的头,就不会在触觉得手,你不可能与虚空产生触受。

所以,应当知道,触觉和身体都神经的传导,没有固定在脑细胞的存储中,这就是说,身体器官的触摸两处只是暂时的,既不是因缘,不具备永恒。

佛主接着说:阿难,你常常在思维之中,与善、恶、无意识结缘,然后生成种种意念思想。

这些想法是从心想里生出,还是可以离开心想另有处所的?

阿难,如果它是从心想中生出,那麽,意念不是客观事物,(客观事物的反应)可如果心想可以结缘的,怎麽能够独立出来,而有寄托呢?

如果它可以离开心想另有处所,那麽,意识想法的本性是可以自知的还是不可以自知的?

如果意识是可以自知的,这就是心(大脑)。但是这个心是离开你另外安住的呢?

或是一种客观事物,如同另外一个心一样?

这时既有一个你,又有一个你的心。如此而言,为什麽要说你的心能够离开你而另有处所呢?

如果意识不可以自知,那麽,意识这东西,既不像色、声、香、味、分合、冷暖等性状,也不像虚空的状态,它到底在哪里呢?

不论是在物质,还是在虚空,都没有任何显示,这人间处处,哪里还有一个空无之外的处所让它安住?

这个心没有了能够依托的事物,那个可以安住的处所就无法安立了。所以应当知道,意识思想和心都无处安立,这就是说,意和法只是脑细胞的生生灭灭,两处只是随所感觉的外部世界而动,是历史的过客,时间的过客,既不是因缘而生,也不具备长久。

阿难,正如你所明了的,用眼观察、用脑认识和外界结为因缘,产生眼识。眼识是从眼根里大脑细胞中生出的,是以眼见为界别呢,还是从外界生出的,以外界为界别?

阿难,如果眼识从眼根(大脑)里生出,那麽,既然没有外界景象,就没有可以分别了知的事物,纵然你有眼的识力,又有什麽用处?(实践出真知)

你所见的又不具备青、黄、红、白等等颜色,没有什麽可以标示的,又从哪里产出界别区分呢?

如果眼识从外界里生出,那麽,当空无时,眼识就应当消逝不在。那又怎麽能够识知虚空性呢?

当外界有变化,你识知到事物的变化迁移,你的眼识并不迁变,那麽界别从何而立呢?

如果眼识随著景物的变迁而变化,那麽界别也在迁变之中,自然也就没有了界别区分。眼识不加区分不变,就是无界的恒常极点。

眼识既然从物质世界里生出,就不可能识知到虚空。如果眼识从眼根大脑里生,又从外部生,那当它和大脑、外界相合时,就会发生分离,一半大脑,一半外界,当它和大脑、外界相离时,一半是大脑,一半外界,于是,造成眼识的杂乱,怎麽能够识别区分而成为界别呢?

所以,大脑和外界沟通产生实践,生出眼识的界别区分,这三处只是不实,需要一次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接近区分事物,真确认识。

这就是说,眼根大脑、外部世界,以及认识论,既不是因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观音:有许多人,尤其是年轻的学生,用眼睛观察到了事物,看到了事情,就马上反射出来态度,没有经过大脑细胞分析判断推理,以及想一想的程序,做事情就显得清浮,急躁,不沉稳。是对佛主这段论述理解不深刻。

做事只有想法不行,还要联系实际,对客观事物的把握最为重要。故实践是人类知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论是佛主科学的论述。

最新小说: 凤九儿战倾城 名门嫡姝 慕安安宗政御 战神狼王于枫 望门庶女(全本) 至尊仙道 宋倾城郁庭川 永恒武道 刘玥甄六兮寅肃_ 与君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