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你又考上了,你就可以去参加会试。三年一次由礼部主试,中试的都叫贡士。贡士的第一名叫会元,不是汇源果汁。你PK了三次都没被淘汰,中了贡士,于是你就可以去参加殿试。所有的贡士去参加殿士肯定都能中,只不过就是分成三等,第一甲赐进士及第,一共三人,第一名叫状元,然后榜眼、探花。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上榜人数若干。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上榜人数也是若干。
你如果乡试以上的三次考试全中第一,就叫连中三元。干吗不连中二十六元或者七十元两毛五分?它不是连续中奖可以兑换三元牛奶的意思,三元的意思是解元、会元、状元。科举制1300多年,连中三元的只有明朝的商辂等极少数人。这些哥们儿一人能连中三元,实在太难了,哪儿那么巧都是你呀。有的最后拿了状元,但前面考的不一定是第一名,考场还有状态问题和发挥问题嘛。所以连中三元的哥们儿很了不起。
殿试的录取权由皇帝掌握,所以进士及第者叫做天子门生。
以前是高官主试,高官决定录取,这帮新科进士一旦被录取就对高官感恩戴德,容易跟高官结成朋党。你们都是我录取的,你们就是我的门生嘛,所以都得听我的。现在不一样,录取权由皇上掌握,你跟皇上结党去吧,不碍事。
明清两朝殿试多在保和殿,尤其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那真是亲自出题,亲自监考。那考试从早晨起来一直考到天黑,点着蜡接茬考,皇上也跟那儿坐着监考。到后来有的皇上,像咸丰,就到考场转悠一下,说声“同志们辛苦了”就撤了,意思意思。
宋朝科举实行糊名法,糊名就是我们现在的密封,你的姓名、年龄、籍贯、性别都挡上,严格保密。到了明清还得誊卷,考官看不到你的亲笔卷子,由十个中书舍人给抄一遍,考官看到的笔迹全都一样,以免万一我的学生我认识他字迹,就给个高分。当然那作弊的方法也多了去。
在录取名额上,宋朝比唐朝增加了。特别是宋太宗在位二十一年,录取的进士超过唐朝三百年的。唐朝一次录三四十个,三年一次,宋太宗是一次录五六百,年年考。三年一考很难,全国好几千万人,读书的就算有几十分之一的人也好几百万,三年一考录取那么几百人,很难办。结果宋太宗在位的时候老开恩科,今年我生了一个胖儿子,我高兴,今年科举开恩科。明年我又生一个,再开。后年娶一个小媳妇挺好,接着开。再后年我们家那树上长灵芝了,他老有事儿。恩科一般都皇上整寿的时候,今年不应该科举,但我整寿,就开一个恩科。比如公元1894年本不应科举,但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朝廷就开了恩科。这就为各阶层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唐朝都是官宦人家的孩子能科举,白丁子弟不行。到了宋朝农民都可以去参加科举,商人子弟也可以参加。只有犯人的孩子和娼优的孩子不行。
过去小孩念私塾,老师教你念:“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的是读书就能科举当官,读书的品格是最高的,那你还能造反吗?所以真宗皇帝御制《劝学篇》,劝士子们“六经勤向窗前读”。你干吗要读书呢?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你只要念书,什么玩意儿都有: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车马簇。
今天也一样,也是“六经勤向窗前读”。英、语、数、理、化、生、史、地、政,改成这些科目。你要连大学都没上,就看超市缺不缺扛货的吧。大学没毕业工作都找不着。读大学的,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车马簇。不读,铁皮屋、柴火妞、棒子面、自行车。
赵匡胤将文人摆到了国家统治这个金字塔的顶尖。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代将“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治国理念,实际化为文官政治,而文官政治的基础是科举取士。“取士不问家世”,军功和门荫等其他渠道较为次要了,形成了“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局面,大批文人得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坛,从此便“赫然显贵”。宋太祖还采用“特奏名”的办法笼络人心,以吸引更多的知识分子参政,开宝二年即公元969年,宋太祖规定,凡举人参加过15场科举考试而未及第者,一律特赐进士出身。
立国之初,赵匡胤在权力集中的同时,更广泛地吸收知识分子参与政权,通过科举制度,不断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宋朝的科举“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与强大一时的唐朝相比,宋朝的科举取士具有规模大、制度严谨等特点。
宋朝的科举制扩大了政权基础,那么多人都被吸入到朝廷里来。但官本来就够多了,你还把那么多人都招来,招来你就得让他做官,做官你就得给他钱,北宋的知识分子待遇那么优厚,给钱还不能给少。所以造成了一个结果——冗员,官吏多而杂。
第4节朝廷允许吃闲饭
当兵有饭吃
到了北宋中期,发生了很严重的社会危机。
唐以后田制不立,百姓有多少地就给国家交多少税,没地的就甭交了。到了北宋,太祖皇帝是高干子弟出身,他当上皇帝是因为趁着人家孤儿寡妇篡的权,不了解民间疾苦,也没见过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所以不给老百姓分地。
北宋皇帝有这样的一个认识,宋太宗说:“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有钱的人越多越好,正因为有钱的人多了,国家可以征税呀。你说的那是美国,美国个人所得税的60%是年收入十万美元以上的大款们交的。中国的个人所得税主要是工薪阶层交的,你说让那些公司老总们交个人所得税,他交什么呀?他把自己工资定到1600元/月,不够交税标准。你坐飞机头等舱你月工资1600元坐得起吗?他肯定花什么钱都走公司账,我月薪1600元,不交个人所得税。这在国外是非法的,比尔·盖茨每月工资400美元,你信吗?
为富者不仁,不可能指着有钱人为国家出力,北宋也这样。
这样就做成了社会危机,具体是:
第一,贫富分化越来越大。富者有弥望之田,穷人无立锥之地,到了这种地步国家还不管,最后矛盾就指向了政府。
第二,百姓被地主剥削得饥肠辘辘,就得造反。农民没得吃那行吗?他肯定反抗。
第三,冗官,冗兵,冗费。冗官就是养的官太多。冗兵,北宋养兵的目的是为防止内患,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我养兵的目的就是让你别叛乱,有叛民而无叛兵。每逢荒年政府都派人到灾区去募饥民当兵。部队根本就没有战斗力,兵全是饥民构成的。过去有这么一个口号叫:“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我一竖旗就有人来吃粮,不是来保家卫国的。要吃不着粮,就哗变了。
所以北宋的军队爱哗变,你想他能吃得着粮吗?长官怎么着都得克扣军饷吧。他看长官坐着奔驰600,他连自行车都没有,长官一顿饭鲍参翅肚,他煎饼果子都吃不起,于是这帮人就哗变了。岳家军为什么打仗那么棒?“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掠抢。”老百姓支持人民子弟兵嘛。别的北宋军队老百姓不支持,觉得他比辽军、金军还混蛋,就会抢老百姓。见着老百姓如狼似虎,见着敌人就耗子见猫那种感觉,御敌无方,扰民有术,这部队哪儿行?
冗费就好理解了,80%的钱花在养官、养兵上,这就叫冗费。
第5节谁能理解我呢
王安石变法
鉴于出现的社会危机,宋神宗就任用王安石变法。北宋一共九个皇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神宗是第六代皇帝。
王安石变法有三方面内容。
第一,理财措施。理财措施的核心就一句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但要增加国家的收入。不打老百姓的主意,国家又要拿钱,这摆明了就是从有钱人身上下刀子。所以他这个改革既属于调整阶级关系,也属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下栽+
首先是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贷款给农民,收成后加息20%还官,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相对于现在来说,20%利息太高了,现在都是千分之多少。你嫌高你可以不借,但是你要不跟政府借,只能向高利贷和地主借,那就是200%的利息。这样一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这句话就把官僚地主搞惨了,这些人想盘剥百姓没法盘剥了。
其次是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意服役的人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这样一来,原来可以不服役也不交钱的官僚地主,现在不服役就得交钱了。
再次,农田水利法。这就不用解释了吧。
复次,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每户土地的多少肥瘠收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官僚地主的土地肯定又多又肥,农民的土地又少又瘠,那就肥的多收,瘠的少收。
最后,市易法,政府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